沙中綫設博物館 林筱魯潑冷水

沙中綫設博物館 林筱魯潑冷水

【本報訊】建築中的港鐵沙中綫土瓜灣站地盤,早前挖出宋元時期方形古井及麻石明渠,更有唐朝開元通寶,能否原址保留引起爭議。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林筱魯卻大潑冷水,指即使設立博物館,恐會淪為第二個少人參觀的李鄭屋古墓。

稱有開元通寶未必有唐遺址

土瓜灣站地盤考古挖掘工作仍在進行,去年至今已找到很多文物,深至宋元時期土層。考古學會發言人吳永輝昨在商台節目稱,除宋代方井,發現的麻石明渠是本港首見,十分重要,「普通漁村、村落係唔會做到呢啲明渠,所以如果有,係官府或者有駐軍」。吳指有記載宋朝時九龍灣有一個「官富鹽場」,有300軍人駐守,他建議港鐵仿效雅典、羅馬和巴黎,在地下鐵路站設博物館,原址保留重要文物。
林筱魯在同一節目反駁,官富鹽場廣大,範圍由觀塘直至油麻地。但他承認方形古井相比圓形古井,在華南屬罕見,故要求原址保留。至於是否需要更改沙中綫走線設計以遷就遺址,他指這並非古諮會權力範圍,目前未必需要。林對設博物館存疑,「香港市民有多支持?願意付出幾大代價?李鄭屋古墓係好好保留,但睇番每年參觀人數只三、四萬人,對比其他博物館嚟講,(參觀人數)排到尾一、尾二」。對於考古範圍發現唐朝開元通寶,認為未必代表有唐朝遺址,「因為唐朝嘅嘢香港都唔少,我哋重點唔係挖到個銅錢、一個碎銀……今日我哋都可以攞住張日治時期軍票周圍走」。他稱目前是否再挖下去有待研究。他指考古牌照雖到9月才屆滿,如果未來兩、三個月未有新發現,會提早結束。
土瓜灣站地盤至今找到六個出土古井,四個宋元至晚清的圓井連同200多個遺址,在古蹟辦和港鐵商討後,只做好紀錄便已被拆毁,只有該個結構完整的方井獲原址保留,其餘一個未處理。
要求原址保留的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批評林筱魯之言,他認為「歷史(重要性)唔係人多或人少參觀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