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歲月】
一對只值二十至三十多元的白飯魚鞋,從前可在百佳或惠康超市買得到,但隨着需求量減少,它已絕迹連鎖超巿以至國貨店,目前僅能在舊屋邨運動鞋店覓其蹤影。
在彩虹邨經營鞋店40年的趙女士見盡白飯魚興衰,在80年代白飯魚的黃金歲月,當時10元一對的白鞋,最高峯時月賣三、四十多箱合共近1000對,現時白鞋加至27元,每月入貨三、四十對,卻不能保證悉數賣出。
白飯魚鞋步向式微,內地鞋商曾經積極反撲,例如蜻蜓牌鞋廠早年推出高級版白飯魚,鞋頭內側及腳踭位設有防磨膠,專門用於羽毛球場,每對售價69元,然而敵不過社會富裕過後對物質要求的提升。「(家長)唔捨得都會買百零蚊的雜嘜波鞋畀小朋友,因為白飯魚要洗,麻煩,呢啲可以抹得」。最終蜻蜓牌黯然停產,剩下尾貨買一對少一對。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