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豎琴,腦裏即泛起長髮美女,赤着腳,在婆娑樹影下彈琴的影像,仙氣逼人,發人幽思,猜彈豎琴的女人,一定像音樂雜誌寫的,溫柔得讓人融化。
「全都假的。」沒料到穿着粉紅紗裙,一副小女人打扮的于丹竟然會這樣潑我冷水。畢竟她是史上首個獲國際金獎的華人豎琴師。2001年,27歲的她在美國國際豎琴大賽中已得到金獎,成績非比尋常。今晚有個「爵士豎琴之夜」,國際級豎琴手Park Stickney,黑超黑鞋黑皮褸,用豎琴演繹自由、即興的爵士與搖滾。眼前這位溫柔,說話陰聲細氣愛扁嘴的豎琴手,雖然沒有參與演出,但她原來也可以用豎琴彈奏得很不一樣。
記者:陳慧敏
攝影:劉永發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還未從浪漫溫柔的《Beauty and the Beast》中醒來,于丹單手在琴弦上用力一掃,竟換上18世紀跳脫的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豎琴獨有的餘音配合急促的節奏,意外的有迫力。于丹最愛用豎琴彈布拉姆斯(Brahms)的鋼琴曲:「他寫的曲本身就好聽,用豎琴彈奏起來卻有全然不同的效果。」歷史上懂彈豎琴的人本來就少,為豎琴而寫的曲就更少。于丹:「不似鋼琴與小提琴,歷史名家累積而來的曲目,多到你一生都彈不完。」所以用豎琴彈奏其他樂器的曲目,成為近代豎琴家們全力在做的事。一曲過後,她竟用手掌拍打琴身打拍子,邊奏出Duke Ellington具個人風格略帶非洲韻味的爵士樂。仙氣背後有澎湃,彷彿發現了女神的另一重性格。
名師發掘 尾指短學豎琴
達到國際級數,練琴史自必然有血有淚。
爸爸于繼學是國內著名的長笛演奏家,兩歲時就被世界豎琴協會中國理事樂平秋看中要教她豎琴,她笑着十指攤開:「那年代學樂器很講條件,大家見我手指尾太短,都覺得學鋼琴或小提琴都無望了,彈豎琴不必用尾指,就這麼決定了。」6歲起學鋼琴為未來鋪路,10歲身高終於踩得到豎琴踏板,就愛上豎琴。記得16歲的時候,樂平秋還帶她坐了九天火車,由莫斯科,經波蘭到法國,觀賞世界級的豎琴表演,認識了世界豎琴協會的藝術總監Susann McDonald,後來就是她提名于丹參加美國國際豎琴大賽而獲獎的。19歲到美國華盛頓的音樂學校專心學琴:「那幾年,由開學睜眼,到學期末閉眼睡覺間的時間,我覺得是一口氣走過來的。我每天只練琴4小時,比同學們練6至12小時,已經好懶了!」整個訪問,從她兩歲說到現在,除了一句「兩個孩子(她自己的小孩)好難教」,她的話題一直離不開豎琴及學生。讀書時有氣質豎琴助陣,一定好多人追吧!她狂笑後扁嘴嘆氣:「沒有啦!幾百人的音樂學校裏都是女生,沒人追!好像真的只有抱琴哦!」唉。
仰慕豎琴美 繼續尋夢
5年前她由美國來港任豎琴導師。她以為跟在美國一樣,學生都是小孩子。誰知,半數都是牛高馬大的成人:「我覺得好驚奇啊!」她認為,琴必須從小學起,長大了就算你多花兩、三倍的時間,都未必追得上同年級的小朋友。但這班超齡學生從小就仰慕豎琴的美,可惜當年沒錢又無從學起,就一直記住,長大再學:「明知不能做到最好,為甚麼還要去做?想着想着我反而好敬佩尋夢的學生們!」早在80年代已習豎琴的豎琴堡創辦人邱聖音補充說,當時的香港,豎琴與豎琴老師不是難尋,簡直是稀有!當年她都要一星期三次,由新界跑到港島藝術中心上課,學費每小時四百元,那是銀行經理月薪三千元的年代,好貴。不像今天,數百元就可租個豎琴回家練習,變得更親切與平民化。
終於擁有 24K金箔豎琴
每一位在美國國際豎琴大賽中得到金獎的音樂家,都可以得到一個特別訂做,以人手貼上近800片24K金箔的Lyon & Healy豎琴。市面上有類似的豎琴在賣,售價都最少五、六萬美元。這也是于丹擁有的首部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