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朋友不幸遭車撞傷,手術後來到病房療養,身體逐漸康復,但心理上卻留下陰影,每一次過馬路都會感到驚慌。
病房同事知道後,很細心開解她,但始終不能幫她驅除心中的驚恐。有一次,剛好她來覆診,我對她說,放工後陪她過馬路,幫她定驚。她約定我在醫院的正門等,她遠遠見到我,已經很開心,知道我並沒有食言,真的到來陪她。我們於是一起走過馬路,不知道她之後克服了過馬路的恐懼是否與我有關,但我很清晰知道若對病人作出了承諾,就一定會做到。我和同事都不斷鼓勵她,令她堅持下去,最後她成功康復過來。
又記得一次,有一位在香港工作的內地人,因為需要做手術,在進入手術室前,身體不停顫抖。我安慰他說,麻醉後就會好一點,又說手術後到病房探他。當我踏入病房的時候,已見到他笑起來,他更對我說正等着我,又說真的想不到我會來。他一個人在這裏工作,受傷也沒有朋友到來探他,言談中,我知道他沒有將受傷的事告訴內地的太太與女兒,怕她們擔心,他又將一家的照片給我看,我也叮囑他好好養病,早些康復,便可回家見太太與女兒。
照顧病人,臨床上護理固然很重要,但亦同樣需要與病人建立互信的關係,即使是一些簡單的承諾,也要講得出做得到,這既是專業亦是關懷的態度。
撰文:大埔醫院骨科康復部資深護師宋桂好
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