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95周年,特區政府及建制派一如往年,仿效阿爺大搞「騎劫」五四活動。
去年,港台《鏗鏘集》在金紫荊廣場訪問參加香港五四青年節的學生,問他們何謂五四精神,兩個女生異口同聲回答:「係尊重同包容」,完美示範政權如何把倡導民主與科學的五四精神,扭曲為維穩河蟹之用。
今年同一場合,特區和中聯辦官員照樣出席升旗禮。曾德成還撰文《讓五四精神發揚光大》,當中時髦地引用了最近爆紅的皮克提(Thomas Piketty)新書《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但對於五四精神,卻不着邊際,叫青年要「把以國家民族前途為己任的五四精神進一步發揚光大」。
曾德成當然不能明言,五四時學生呼喚的「德先生」,在大陸早已被失蹤,就是他說的「當年豎立的里程碑上好些應該達到的目標還未真正達到」,甚至在香港,說好了的民主普選,也將隨時被設有篩選的A貨頂包了事。
中共近年宣傳五四精神是「愛國」。但近一個世紀前,五四遊行總指揮傅斯年明明說:「若說這五四運動單是愛國運動,我便不讚一詞了;我對這五四運動所以重視的,為它的出發點是直接行動,是喚起公眾責任心的運動。」學生領袖羅家倫更將五四精神概括為「學生犧牲的精神」、「社會制裁的精神」和「民眾自決的精神」。陳獨秀也認為,五四獨特之處在其「直接行動」和「犧牲精神」。
我們當然不能期待,維穩至上的官員口中,會道出五四精神的真諦。但我們卻能從堅持公民提名的一班年輕學生中,看見香港青年對德先生的上下求索;從佔中運動之中,看到「直接行動」和「犧牲精神」的醞釀。
近日,有些人將公民提名的倡議貼上「極端」的標籤。曾俊華昨日又說:「部份民意代表的表現,令人懷疑他們的極端立場,並不是用來討價還價,而是已下定決心寸步不讓,甚至有了拉倒的準備。」甚麼是「極端」呢?若香港民意支持公民提名,那就不是「極端」,是「主流」了。
林鄭月娥叫人「畀條路行吓」,但爭取民主多年的港人反希望北京「畀條路香港行吓」,讓香港落實真普選。我卻更喜歡魯迅說的:「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陳沛敏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