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羅孚在火紅年代主編左派報章,卻為香港開墾了獨特的文化空間,獨具慧眼發掘了金庸與梁羽生兩大小說名家,兩人處女成名作都是在《新晚報》發表。羅孚亦身負替中共統戰文化界的任務,在本港文化圈一度發揮了極大影響力。
容納非左派文人寫專欄
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稱,當年時勢造英雄,1954年白鶴拳弟子陳克夫與吳派太極拳掌門吳公儀擂台比武,轟動港澳,羅看準時機,先找梁羽生寫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在《新晚報》連載,後又推出金庸《書劍恩仇錄》,梁金文鬥帶起熱潮。當時一般武俠小說偏重技擊,通篇是招式,羅孚卻獨具慧眼找來兩個文人寫武俠,增添情節及歷史趣味,開創新派武俠小說先河。
彭志銘又指出,羅孚身為中共黨員,身負統戰香港文化人的任務,所以他主編的《新晚報》副刊,容納非左派文人寫專欄,文藝氣息也較其他通俗報章濃,為不少作家提供了發表作品的空間。
作家陶傑父母在《大公報》工作,小時候經常在報館遇到羅孚,印象中他非常有人情味,對小朋友也笑口常開。當年報章副刊,日報以《明報》最好,晚報則首推《新晚報》。《新晚報》副刊內容豐富,包括日本推理大師松本清張的作品,是本港首次譯介,也有作家寫京戲這類藝術題材。他讀中學時經常寫千字小說,投稿給《新晚報》刊登,鋪下了他成為作家之路。
陶傑表示,羅孚文化修養高,成功結交及影響了大批文人及學者;另一方面《新晚報》也有宣傳馬克思主義,當年保釣分子及港大國粹派學生便深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