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專欄:(愛的覺度)信任 - 康婷

親子專欄:(愛的覺度)信任 - 康婷

去年暑假跟女兒相處時間多了,我很快便意識到她已不是個小baby。她充滿好奇心,渴望有自主權,更逐步建立朋友圈子。我不想對女兒抱着一種「你永遠是媽媽的baby」的態度,我希望在她不同年齡階段中能用適當的方式相處。無論我是以顧問、朋友、輔導員、老師或學生的身份跟她相處,最基本的條件是信任,所以我首要任務是確保女兒對我有堅定的信心基礎。
想到姨甥女曾毫無保留地跟我數算大人怎用雙重標準對待孩子,讓誠信流失, 後來女兒也承認有同感。我好奇的是:為何她從來沒主動跟我說呢?這讓我再回想到每當我問女兒為何不開心時,她都不願回答,要過一段日子後才告訴我。是性格還是另有原因?我要查出因由。某日女兒和我玩了整天並吃過豐富的晚飯後,我就溫柔的問女兒既然覺得父母有時不公平待她,為何沒有跟我說。起初她支支吾吾,然後雙眼看着手指細聲說:「我害怕你生氣。」經過15分鐘的對話,結論是女兒猶豫與我分享感受的原因是怕我生氣、不開心和指摘她。我感到好像被一盆冷水潑醒。
舊片段不停在腦裏重播,以前太忙,很多時沒耐性回應女兒,久而久之可能令她覺得媽媽對她不滿、不耐煩,便不願意跟我說心底話。我當然不是故意讓女兒難受,但她確是這樣想。她有否覺得被批判、被拒絕,甚至不被愛?曾看過不同的書和演講都說溝通時聽者接收的訊息大部份並非來自說話,而是來自身體語言和表情。是反省的時候了,要改變些壞習慣,如孩子說話太慢會給我打斷,話沒完我眉頭會皺,常翻白眼作鬼臉,雙臂交叉在胸前,雙手叉在腰邊。最不易改的是要我不輕易作判斷,這本是我從工作中訓練得來、甚至受讚賞的技能,已是自然反應,現在竟要戒掉所學。當我想到這些輕視對方的態度,也不禁自責。改惡習不容易,也不會隔夜便成功,但總得踏出第一步。
過了不久我再跟女兒談心,感謝她的坦誠,讓我明白以前的表現傷害了她的感受。我說媽媽在任何情況也無條件地愛她,就算我教訓她時也不減對她的愛,並答應會顧及她感受才作回應。最後我請她幫忙,若我講話的態度讓她難受,要即時告訴我。女兒微笑點頭,不知她能消化多少,若明白一半已不枉所言。
半年後情況已有進步,女兒如今主動談及與校友交流的點滴,若對她語氣重了,很快便被糾正。有天放學後問她有否吃完午餐,她很快答「有」,當我單起眼半笑半疑看着她時,她才承認還差一點。我彎腰看着她雙眼,雙手抱着她兩肩說:「謝謝你跟我坦白。這需要很大勇氣,尤其我常叮囑要吃光食物,但我欣賞你誠實。」小鬼立刻笑着說:「對呀!我就是想跟你說實話!」然後答應下次努力吃光午餐。我當然不是同意她所有行為思想,偶爾更會施加適當的懲罰,但我回應的方式變得溫和,不會隨意指控和判斷。與女兒堅固這份信任地基,是我最重視的任務,試問若互不信任、沒有坦誠的溝通,這份母女關係會是怎樣一回事?

康 婷
曾是一間頂尖美國投資銀行的管理層,科技網創業者,現在選擇做最熱愛的工作:家中一腳踢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