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海嘯由聯儲局推行量化寬鬆結束,美國其後出現財政懸崖,歐洲爆發歐債危機,中國因宏調引起經濟硬着陸憂慮。三個主要風險輪流交替,時而引起股市回調及美元反彈,市場形容這種負面投資情緒為「迴避風險」(Risk Off)。
過去一年,上述三種風險皆大有減退,代之而起是美國退市引致流動性減少的風險、美國過早加息的風險、歐洲持續低通脹的風險、中國信貸市場動盪的風險,以及俄羅斯日漸軍事擴張的風險。
美國減少買債,引致新興市場走資,但在面對走資時,大部份新興市場並沒有大幅實施「外滙管制」,亦無連鎖性企業倒閉出現,反映現今並無太高槓桿的套息活動,只要內需稍為放緩,新興市場應可過關。
美國退市,取消量化失業率標準,市場恐「低息保證」不足。不過,耶倫作為美國研究「失業率」權威, 要施出耶倫期權(Yellen Put)並無難度。
中國債券違約將成常態
歐洲推行改革,令工資增長放緩,加上歐元高企,產生通縮威脅。然而,歐洲低通脹的成因除了是房產泡沬爆破(如西班牙)及歐元滙價偏高外,全球化、科技進步及企業生產力上升都是長遠因素。根據Atkeson與Kehoe對17個國家、於過去180年內發生過的通縮與蕭條所作的研究報告指出,通縮與蕭條並無關係。在期內發生的73次通縮,其中65次並無導致蕭條,在29次蕭條當中,有21次並無通縮。歐洲沒通脹不應視為大風險。
今年投資可較進取
中國刻意將經濟從投資轉型至消費主導,當中有措施針對過剩產能與低回報項目屬正常。縱是當中有低回報者,亦可能是社會福利所需,如保障房、柵戶改造、鐵路建設及水利項目等,地方政府財政若有缺口,當從架構上作優化改善,亦正是現政府「改革」一大重點。中國要發展資本市場融資,債券違約或股市波動是常態,況且,中國金融市場並不對外開放,要發展成「貝爾斯登」時刻機會低。
歐、美雖然對俄羅斯制裁暫時並不嚴厲,但德國總理默克爾與普京漸行漸遠,大有加強制裁的可能性。俄羅斯的取態將會是今年內環球金融市場最不確定的因素。不過,自第二次大戰後至今的五次俄羅斯(或蘇聯)主導危機(1948年柏林封鎖、1956年入侵匈亞利、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1968年入侵捷克及2008年格魯吉亞戰爭)中, 道指只在1948年曾下跌約8%,其餘四次皆無反應。
由於以上所述風險皆屬可控,今年內「追逐風險」(Risk on)情緒應可蓋過「迴避風險」(Risk off)情緒,投資可較進取。
王良享
星展銀行(香港)財資市場部執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