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閱《鏡花緣》中「君子國」篇,被喻為作者癡人說夢,藉子虛烏有的理想國度,反諷現實社會的種種不滿,純粹吶喊文章,百無一用。
豈料時至今日,理想重尋,近在咫尺,古語……唔係,係「古龍」有云:「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有危即有機、亦悲亦可喜。話說香江近日新聞怪事一籮籮,每日一宗不嫌多,例如「龍獅節」屬香港盛事基金贊助,公帑唔覺意使大咗,雖非理所當然,但亦有點那個,市民慣任宰割,皆因無可奈何,但演出者中數百屬幼稚園孩童,非但舞足全日分文不獲,而且家長投訴「連水都冇啖飲」,情何以堪?更質疑被充當就業人口,濫竽充數,始作俑者陳公鑑林成眾矢之的,但人無恥必無敵,人厚顏則不汗顏,陳公聲大夾惡力陳「香港邊個唔識夏乜乜、夏物物師傅?」老老實實,我估香港人識夏蕙姨多過識嗰兩父子,正如陳公鑑林,若然少做笨事,港人識你「些焚」!不過陳公聲言有資可稽、有數可查,既然坦白從寬,老廉應該馬上着手調查,還他公道。
取易不取難
另一則食環署肥妹恰小販阿婆,腳踏阿婆地攤貨物,明顯睇餸食飯,選擇性執法,上水日日水貨大堆擺得高過巴士站,食環署視若無睹,寧可取易不取難,亦大條道理,因水貨流通有益經濟,且極度體現血濃於水的國情民風,是有利構建和諧繁榮社會的重要因素,比起風燭殘年老嫗,自己都養唔掂,阻塞道路,有礙觀瞻,難怪西門梓話齋,點解要社會大眾養你班老嘢?
最後令香港矚目全球,自是晉身「剛膠之都」的雅譽。香港地老闆都小家自私,店舖門前張貼「廁所不外借」,內地小孩回應「自然召喚」,惟有效畜牲就地解決,實非得已,卡片蘇頻勸包容,張志剛更獻上「提供膠袋」予有需要者的「文明」策略,以示港人有愛心講文明,張志剛提供的膠袋論,即為「剛膠」,如此邏輯成立,則「君子國」式的烏托邦在港實施亦指日可待,試想他日遇有風化案發生,不應制止,更非拍照,而是上前遞上安全套,向粗暴教導文明;又例如日後有「佔中」情況,依據此邏輯,警方紛紛展示文明,向在場佔中人士派上膠袋以備不時之需,加上好言相勸,曉以大義,動之以情,所謂人心肉做,暴力場面必然可免,如此,「剛膠」論實功德無量。
「黃金周」開始,大家派膠袋時,記得收五毫膠袋費呀!
【一言棠】
撰文:歐錦棠
除表演藝術,也酷愛文字、影像及武術,其文章往往一針見血。
本欄逢周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