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以外(自由撰稿人 石皮) - 石皮

舌尖以外
(自由撰稿人 石皮) - 石皮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簡稱「舌二」)在CCTV播出後,並沒有受到第一季那樣的熱議。中港兩地很多觀眾都認為,「舌二」不能算是「紀錄片」,原因卻大相徑庭。大陸觀眾認為,「舌二」加入了過多的時代話題;香港觀眾卻覺得,「舌二」只是把食物拍得漂亮,毫無個性可言。
同一齣紀錄片,中港的觀眾卻看到完全不同的層面,也難怪在其他議題上,中港兩地常常雞同鴨講。知識背景完全不同、世界觀迥異的兩種人,豈不是越融合矛盾越大?
「舌二」當然是紀錄片,只不過形式上是比較落伍的紀錄片。大陸的大部份所謂「紀錄片」,其實都是「宣傳片」,是國家機關拍的「大型廣告」。看慣了「廣告」的大陸觀眾,在看《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時非常受用。反而在看「舌二」時,有人說覺得不適,因為不再純粹講食物了。
第二季第一集播出之後,觀眾很快發現導演醉翁之意不在酒,他試圖告訴觀眾養蜂人的奔波、收割者的辛酸、打工者的無奈、留守兒童的苦楚,提醒人們早已忘卻的「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第二集則更加刺激,導演努力表現食物傳承。無論在潮汕還是江浙,味覺記憶一代代地延續下來,有的通過子承父業,有的通過師徒相傳。想深一層,這種味覺的繼承關係,其實是「反毛」的:沒錯,幾乎所有傳統都被文革毀掉,但毛澤東再有淫威,起碼廢不掉「以食為天」的中國人的味蕾。
說實話,《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拍得很糟糕,除了美輪美奐的畫面外,毫無實質內容,甚至像是為有毒食品遍地的中國粉飾太平。「舌二」即便有了些許進步,仍很難讓香港的評論者說好。在部份港人看來,只要是在CCTV播放的紀錄片,就是受過審查的「可恥之作」,而與體制合作的導演必是「可恥之人」。就好像每年六四,都會有香港人指摘大陸知識分子為甚麼不振臂高呼一樣,他們希望人人做烈士,好像這樣就可以推翻中共暴政。
但站在自由之土香港,批評起大陸真是太容易了。很難教香港人去想像大陸的言論環境下,究竟能有多少空間做事。《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今年舊曆年前夕發微博說,過年不能休息,第二季要重剪,外界傳聞是遇到壓力。難道這時候,他應該賭氣說「要剪就別播了」?
香港人有時候太單純,把革命想像得像兒戲,喜歡做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可是無論台灣還是大陸,哪場革命不是千萬人頭落地,香港人承受得起?這幾年,還流行起喜歡動不動就把「不合作」掛在嘴邊。可是,香港人真有那麼「不合作」嗎?如果是,又豈能製造出一座「李家城」?
回歸以來的種種,已經證明香港人根本無能自我管治。過去所擁有的,只是運氣好,19世紀中葉殖民我們的是英國(換葡萄牙試試?),20世紀中葉又趕上世界經濟傾向東亞(香港和日本、韓國、台灣、新加坡一起崛起),當時還恰好碰到大陸鎖國搞運動(而且他們還不停止賣給香港物資)。
運氣好的香港人,誤以為自己比中國人優越了。舌尖上的香港,刻薄;舌尖上的革命,輕佻。舌尖以外,你可以做過的事情又有多少?

石皮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