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明明報道】被視為打擊不良銷售手法「王牌」的《商品說明修訂條例》,至今年3月底,海關接獲3,200宗投訴,可跟進調查個案有779宗,主要涉及產品虛假說明、誤導性遺漏及不當地接受付款等。海關至今提出15宗檢控,其中7宗被判罪名成立,最高被判罰款11萬元,亦有被判監禁1個月。海關表示,會重點巡查高風險產品及黑名單店舖。
海關回應表示,在該3,200宗投訴中,約四分之三涉及貨品,其餘涉及服務。海關發現部份投訴屬重複、資料不足、不涉違例事項或屬商業糾紛等,可追查個案779宗,共涉1,790宗投訴,包括作出虛假商品說明、誤導性遺漏、餌誘式廣告宣傳、先誘後轉銷售行為、具威嚇性的營業行為及不當地接受付款等不良銷售手法。其中最多涉產品虛假商品說明、誤導性遺漏及不當地接受付款。
7檢控被法庭定罪
在海關已完成的391宗調查中,已提出15宗檢控,其中7宗已被法庭定罪,被判罰款4,000元至110,000元不等,亦有被判監禁一個月。其餘案件的法律程序仍在進行中。
此外,有2宗案件經律政司書面同意後,由商戶簽署「承諾書」,確保不再重複違例事項;海關亦發出16個書面警告或書面勸喻,警戒相關商戶盡早作出糾正或採取措施,以免可能出現違例的情況。
海關認蒐證困難
海關關長張雲正早前承認,海關在調查不良銷售手法案件上蒐證困難及需時,因此海關在今年初成立特別職務隊,針對調查複雜及嚴重的不良銷售手法案件,提高檢控成效。
海關指出,這支由27人組成的特別職務隊至今已處理80多宗投訴,包括涉及誤導性遺漏手法經營的參茸海味、中藥商戶、以假冒或類似商品作真品銷售的藥房等,並成功搗破兩間懷疑涉及使用不良營商手法的參茸海味店。海關表示,會重點巡查高風險產品及屢次被投訴的店舖,並會與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及消費者委員會交換情報,以加強執法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