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慈山寺鋪渠 政府毀紅樹林 工程流出污水 堆泥三層樓高

為慈山寺鋪渠 政府毀紅樹林 
工程流出污水 堆泥三層樓高

【本報訊】首富李嘉誠捐款興建的大埔慈山寺啟用在即,政府近年也為其改善區內設施,繼擴闊洞梓路工程後,近期正在該路段興建地下暗渠改善水浸問題。但渠道工程原來要挖掘區內部份自然保育區的濕地和紅樹林,有環團就質疑,即使政府日後作出補償方案,也未必能令濕地功能回復。
記者:梁德倫

政府因應慈山寺啟用,在區內移除紅樹林鋪設雨水渠。資料圖片

為改善洞梓路一帶的交通等公共設施,以應付慈山寺及亞洲第二高的觀音像啟用,政府繼洞梓路擴闊工程後,再於2010年耗資2.52億元改善區內排洪設施,在洞梓路建造一條長約1公里的雙管道箱形暗渠,並在船灣建造一個雨水抽取水站。
不過,工程範圍卻與該區一個面積達16公頃的自然保育區濕地重叠,渠道工程要移至鄰近洞梓路的濕地以施工。本報早前到場視察工程現況,發現洞梓路近䃟頭角村一帶闊約2米紅樹林帶已被移除,變成一片黃泥和工具擺放處,部份更成為水泵設施,工程流出的污水則流入旁邊的紅樹林內。
鄰近的村民何小姐向記者表示,由於工程需要挖泥,曾出現「堆泥成山」境況,「堆起嘅泥有成三層樓咁高。」她又指,居於現址多年,「以前洞梓路隔籬係海水倒灌入嚟,後尾變成一片紅樹林濕地,但𠵱家搞咁多工程都唔知死幾多紅樹林。」

環團質疑補償方案成效

渠務署回覆指,因應地形及受到排水上的限制,部份的箱形暗渠(長約500米)無可避免地需置於現有的自然保育區內。為盡量減少工程對自然生態的影響,已將地下箱形暗渠的走線設於自然保育區的邊緣地帶。此外,渠務署在2011年於現有自然保育區旁開闢一片約0.8公頃的人工濕地,以補償該項工程可能對區內環境造成的影響。
渠務署指,工程即將完成,稍後會在工程影響地栽種適當保護植披及植物,盡量恢復原來自然環境,並指區內的濕地範圍會因人工濕地的開闢而增加。渠務署承認,工程期間承建商曾將工程中挖出的部份泥土臨時存放於原地,作為日後回填坑道之用,署方已責成承建商盡快進行泥土回填和運走多餘泥土,相關工作已於3月完成。
長春社助理公共關係經理吳希文指,雖然政府在工程前後會作出補償方案,「但係咪種番啲樹,加大塊濕地面積就等於整體功能有增加呢?呢個係環團咁多年嚟都抱有懷疑嘅地方。」他又指,補償方案是否有用,往往要極長時間監察才知曉,但政府一般只會監察3年左右,時間太短會導致太早下定論,忽視工程的長遠影響。

【原本風光】
洞梓路旁連接一大片濕地及紅樹林,環境優美。

【工程蹂躪】
承建商挖泥堆高至三層樓高。讀者何小姐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