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滙率風險自負李小加:覺得嚴重就不要參與

滬港通滙率風險自負
李小加:覺得嚴重就不要參與

【本報訊】滬港通細則昨進一步釐清,內地居民「北水南調」買賣港股(下稱港股通)以港元交收,經本地離岸市場指定銀行兌換為港元,有助搞活本港離岸人幣資金池。惟兩地投資者要承受滙兌風險。港交所(388)行政總裁李小加說得坦白:「滬港通本身不給你解決滙率問題,滙率問題是你要自己解決。」
記者:劉美儀 吳永強 周燕芬

滬港通引導人民幣滙聚香港,李小加昨於與業界的閉門會議中透露玄機,「為甚麼外管局不反對,為甚麼國務院上層以前很多人反對,反對很強烈的最後慢慢也沒有,主要由於我不在岸上增加你(中國)的滙率壓力,我不在岸上增加你外滙儲備」。

李小加明言:「滙率問題是你要自己解決。」 李潤芳攝

業界:人幣資金池流動增

港股通的貨幣結算及交收一直含糊,港交所股本證券與定息產品及貨幣業務聯席主管陳秉強昨解釋操作,「落嚟買港股,在香港與中央結算交收用港幣,跨境貨幣就是人民幣。人民幣落咗嚟換成港幣,再與中央結算交收」。滬股通則結算交收都用人幣。
財資界指,互通安排未必令人幣資金池規模即時增大,因交易以淨額計,總額應不會太大,但會促進市場的交易轉速及資金雙向對流動。業界估計,為貫徹資金在封閉式渠道跨境操作,中國結算可能經在港經指定銀行特定賬戶,換滙後與香港中央結算進行港元交收。截至2月底止,本港人民幣資金池規模達1.128萬億元。
對於滙兌風險,李小加明言要「用者自負」,「滙率的問題是很清晰,你(投資者)要想交易股票就來交易,這件事件不是讓你來玩外滙的。若不想承擔滙率,甚至覺得滙率問題嚴重到不想參與,那就不用參與」。

中長線持倉影響較大

恒生銀行(011)執行董事馮孝忠認為,投資者參與跨境股市活動,自然要承擔滙率風險,因內地客戶資金一抵境便立即轉成港元,故即使買盤指示當天沒有順利成交,港元亦要換回人幣沿路回籠,故投資者「出入門價」,已可能要蝕外滙差價。不過,對短線投資者而言,滙兌風險因素意義不大,除非是中長線持倉,則要估算滙率升跌對投資影響。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高級經濟師楊宇霆謂,一些無A股的大藍籌,對沖風險較難,或令投資者對滙率有戒心。
中央明言擴大人民幣波幅,結束市場憧憬人幣單邊上升的憧憬。人幣兌美元滙價,今年以來貶值超過3%,與美元掛鈎的港元,每百港元兌換的「人仔」亦拾級上升,迄今已突破每百港元兌80元人幣界線。當內地投資沽出港股,將港元換回人幣離境時,人幣若處升勢,即由港元兌換所得的人幣,會因滙率升值而「縮水」,相反若貶值則有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