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兩齣電影,無限感慨。
第一,是王晶的《賭城風雲》。這簡直是港人如何迎接合拍片的最佳示範。先是戲名,香港版叫《賭城風雲》,大陸版卻是《澳門風雲》,因為大陸不能講「賭」。所以,為了合拍,我們熟悉的賭神周潤發突然變成劉謙的同行,魔術手!
第二,晶哥呢齣戲,完全係向自己過往賭片致敬,昔日《整蠱專家》有「謊言豆沙包」,今日晶哥有「招供藥水」。
But,當年周星馳食咗「謊言豆沙包」,講了以下對白:「袁木好誠實,李鵬係我地最偉大嘅領袖」,而今日的「招供藥水」只換來這種爛gag:「王晶唔駛減肥,我支持王晶拍戲到90歲」。
《整蠱專家》是1991年的電影,89年64屠城事件剛過,香港電影在無厘頭搞笑之餘,不忘國事,勇敢諷刺。今天,2014,同一個王晶,已經不敢再開這種政治玩笑。但香港電影,或者香港人最大的特色,便是對政治的無所顧忌,回歸前的電影,又玩中國政府,又玩英女皇事頭婆,這是香港人在政治上的玩世。今天,我們失去了這種瀟灑。
與之相反的,便是本土電影,高度政治掛帥,力撐香港。最明顯是《豪情3D》,無端端都要講一句「香港人無論幾時都要硬」,又或者口號式大叫「我無大陸市場咪一樣餓我唔死」,而據說這些對白是得到很多掌聲。
問題是,戲中的杜汶澤的確沒有食大陸飯,但他一樣不能在香港搵食,而要遠走日本拍AV。是否香港人認為,即使香港搵唔到食,都唔要返北京搵食,去東京搵食就可以?
或許,寧願在東京打真軍低俗,也不要在北京用魔術來遮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