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常透過人的雙手傳播,研究發現,手指尖至手肘間可蘊藏多達二百萬至千萬細菌。當如廁後,指尖細菌的數量可增加一倍,並存活長達三小時。雖然細菌多為無害,但部份可導致疾病,如皮膚感染(例如金黃葡萄球菌)、膿皰瘡、流感或腸胃炎等,此等病毒和細菌皆可透過不潔的雙手傳播。保護自己、家人和周圍朋友,最有效的方法是正確潔手。
用𤩹液及清水洗手
正確潔手對任何人都有好處。良好終身習慣最好是從小養成,故應鼓勵兒童在接觸面部、進食及處理食物前、打噴嚏及咳嗽或如廁後適當潔手。需要照顧不能自理親友的人士,或當探訪醫院或院舍的親友時,正確潔手可預防感染傳播,尤其對易受感染病患者,可減其受感染風險。
一般情況下,當雙手有明顯污垢或可能被體液沾污,例如如廁或更換尿片後,打噴嚏及咳嗽後,應用𤩹液及清水洗手。如雙手沒有明顯污垢時,可用含70至80%酒精搓手液消毒雙手。潔手時注意揉擦手掌、手背、指隙、指背、拇指、指尖及手腕各處,並合共至少20秒方可。
自2005年起,衞生署致力支持世界衞生組織推廣手部衞生,世衞訂明每年5月5日為手部衞生關注日,今年的最新主題為「以潔手保護病人免受耐藥性細菌感染」。
衞生署與醫院管理局及私家醫院於昨日舉辦「潔手大行動2014啟動禮暨感染控制研討會」,主禮嘉賓為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陳肇始教授。
隨着典禮後,公、私醫療機構將舉辦連串推廣潔手運動,合力保護市民免受感染。詳情可瀏覽衞生防護中心網頁: http://www.chp.gov.hk。
隔周三刊出
撰文:衞生署感染控制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