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手法】
會計界及分析員表示,銀行為所持金融資產權益(如內銀股)進行減值準備,涉及影響損益賬內的股東應佔盈利水平,屬敏感資料,故銀行一般只會到中期或年底業績公佈時,才會作出最終決定。
若銀行一貫以聯營公司攤佔盈利的權益入賬方式,處理內銀股份收益貢獻,銀行通常都會採用測算模型,估算股份的實用價值(Value in Use),並將之與其投資賬面值(Carrying Value)比較,前者若低於後者,便可能要為投資作減值準備。
實用價值的計算,包含股價、內銀盈利及宏觀經濟增長、折讓現值的資金流等元素;投資賬面值則參照銀行入股該內銀時的成本價,加上歷年透過權益入賬所攤佔的盈利滾存計算。
參考股份市值較簡單
分析員表示,由於投資賬面值每年均會增加(內銀盈利貢獻額上升),故即使內銀股價不再下跌,但只要股價水平未能與投資賬面值同步上升,實用價值便很大可能低於投資賬面值,構成減值基礎。
銀行若選擇以可供出售證券(AFS)方式,處理所持內銀股份收益,一般來說,跌價參考會較簡單,銀行會以股份的市值,對照以AFS初始入賬時的投資值作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