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城中最熱話題,不是政改,不是佔中,不是六四館開幕,當然也不是菲律賓有沒有道歉、或者南丫海難的報告應否公開。
觸發兩地網民互片、專欄作者人人在寫、大陸官媒刊文還拖、外國勢力《華爾街日報》也摻上一腿詳細報道,都是因為一件畸屎,一件自由行家長讓小孩在街上便溺的畸屎。
畸屎,在香港是case的意思。「畸」者,又解作異於正常也。這畸屎何畸之有?內地家長讓小童在香港街上便溺,已非首次;被拍下片段上載網絡引起熱議,也曾有先例。但今次演變成軒然大波,特區政府官員這幾天紛紛要作回應,可謂並不尋常。
這畸屎可以越炒越熱,主要因為《人民日報》、《環球時報》等內地官媒載文還拖,有人又乘勢在網上號召五一黃金周來港上演留金歲月,刺激港人神經。記得兩年前的D&G禁拍事件,香港左報的評論文章批評報道事件的《蘋果日報》「製造矛盾離間兩地」,「企圖將兩地民間的誤解、既有的隔閡和局部的矛盾擴大化,散播仇恨,惟恐天下不亂……」誰知兩年後的今天,卻是《環時》等官媒在火上加油,語出挑釁。
不過,畸怪的還有特區政府官員的回應。一個政府,四個官員四種回應。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蘇錦樑日前的「包容論」,固然是他繼叫市民「等多班港鐵」後,又一凸顯其離地本色之作。但律政司司長袁國強回應時不談法律反訴諸「平常心」;作為保安局長的黎棟國卻劉華上身,呼籲港人秉承好客之道。只有食物及衞生局長高永文能清楚闡明,本港法例不容隨處便溺。
想不到回歸快十七年,香港為一件畸屎搞到滿城風雨。更畸的是,面對內地官媒的胡言亂語,連一個可以簡單闡明香港法律、清楚直接回應事件的官員也差點沒有。
陳沛敏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