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熟悉的舊灣仔街市,頭頂早已長出一幢豪宅,徒剩軀殼。不為意原街市遺址還有一萬呎空間,部份建築細節仍在,抓住了舊街市的吉光片羽。最近扎根灣仔十多年的知名家具店OVO,進駐這個三級歷史建築,在「拿手菜」家具店OVO Studio、花藝店OVO Garden外,跟咖啡達人黃劍斐(Felix)合作開設素食餐廳OVO Café,為灣仔留下呼吸空間,讓我們有機會重遊舊街市。
記者:邵 超
攝影:梁志永、陳永威、周旭文
灣仔新舊共融的速度正在加快,當初政府回應民意不拆舊街市,卻在原建築上蓋建高達45層的豪宅,外形極為怪異,被香港大學教授李浩然形容為「拆剩層皮」,與被本土漫畫畫布「包住層皮」的中環街市相比,後者比較可親,因為外人根本無緣進入舊灣仔街市!現在有新店進駐壹環商場,化身為城市綠洲,讓大家放慢腳步重遊舊地。
昔日街市共有三個入口,主要入口變成壹環的大堂入口,店舖入口就在旁邊,位置較隱蔽,推開木質大門,腳下踩着舊街市的地板,開始進入新舊交錯的時空。店舖不能改動的立面流線型外牆、橫向長窗和扁平簷篷;內部結構如水磨石樓梯及柱位仍在。灣仔舊街市由當時英國工程師組成的工務局設計,牆身結構是由玻璃、磚、混凝土及鋼構架組成,鋼架結構是當年最先進的建築技術,可減少柱位承托建築物重量,從而增加室內空間運用。OVO創辦人馬文龍說:「挑高的樓底,一列長窗,這些舊建築的細節,是不可多得的家具店陳列空間。」
在店內幾乎每個角落都有長窗,映入窗外灣仔各式建築物的色相,配合家具佈置,偌大空間飄揚着家的感覺。設計師在不破壞歷史建築的原則下展示生活品味和趣味,原來白色的柱位貼上了大自然素材的印花貼紙,或在牆角和梯級髹上溫暖人心的句語,教人置身店內,也不忘看看店外好風光。梯間那雞蛋檔教人憶起從前的街市,親切感油然而生,但上前一看才知上當,雞蛋的真面目其實是特別設計的蛋形磁石,但幾乎所有人都忍不住拿着假蛋照燈!
繁花下綠色味道
家具店開在歷史建築裏,多了一份對本土文化的承擔,馬文龍特別開闢一個藝術表演空間,未來將會邀請本地藝術家舉行迷你展覽、音樂表演等,「希望店子像街市一樣,聚集人流,連繫社區。」家具、文化藝術未必是所有人杯茶,嗜吃的香港人理應不抗拒在歷史建築裏吃喝。新店的café與花藝店的空間合二為一,站在雞蛋檔梯間看人們在花海裏吃飯的風景,竟捨不得離開。café長窗外的景致也不容錯過,數幢顏色不一的七彩唐樓呈現眼前。
馬文龍早在二級歷史建築和昌大押裏跨界開設中菜館「祇月」,這次就與咖啡達人Felix在舊灣仔街市合作開設綠色café,推廣健康飲食與優質咖啡。Felix自1991年開始茹素,最初戒五辛,後來慢慢學會放棄葷菜,只要是不沾血殺生的食物便吃,「素食隨心,隨季節時令挑選食材,重拾不時不食的生活智慧。我們暫時未做到全部都使用有機食材,但正朝着這個方向努力。」跟過往同為Felix開設的Café Corridor和Coffee Assembly比較,新店的食物風格較精緻,一客意粉能享半價咖啡,人均消費也不過$100。Felix說:「我們的菜單暫時以西餐為主,希望設計出更多融合中國食材和醬料的菜式。」Felix引入一種來自危地馬拉雨林聯盟(RFA)認證農場的咖啡豆,讓客人多一種綠色選擇。他提到近年咖啡界流行的SoftBrew一詞,泛指用手工代替機器的非意式煮法,這天他就示範了手工滴漏咖啡,味道特別香醇。綠色潮流逐漸從四方八面滲入我們的生活,大家不妨輕輕鬆鬆地呷啖咖啡,從味道開始,靜觀舊灣仔街市帶來的轉變。
舊街市演變
香港大學文物保育系課程主任李浩然教授說,第一代的灣仔街市建於1858年,是一座富有殖民地色彩的古典建築。其時灣仔是中產英國人和歐洲人的住宅區,很多大班居於此,港督府未建好前,港督也曾租住大班屋。十九世紀下半葉,原來的歐洲居民因受不了金鐘軍營的操炮和操練聲,漸漸遷離灣仔,土地賣給開始富起來的華人。灣仔街道名字隱藏了華人大家族的歷史,和昌大押一帶多了以華人名字命名的街名,如李節街、李陞街,正是新會七堡李姓大家族成員的名字;而聯發街、利東街等也是私家路。至1937年街市拆卸後,於對街重建的一座摩登流線型建築,正呼應了同時期的中環街市。舊灣仔街市於2009年5月拆卸,只保留外殼等四成半樓面面積,上蓋興建壹環,2014年OVO新店進駐商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