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鄉愁,是對家鄉的人與食物的連鎖感情吧!
回憶起三十二年前第一次坐上國泰班機飛往英國,從台北起飛,二十多個鐘頭的飛行,我只飲柳丁汁,挨着飢腸轆轆,三番兩次拿起刀叉,只想填填肚子,咬了一口卻嚥不下去。我想念台灣的燒肉粽、米粉炒、魯肉飯、蚵仔麵線、魷魚羹、豬血糕……。
往後經年如何在這冰天雪地的異國好好學習英國經驗?如何體驗英國風土人情?我不希望自己雖然跳出了井,最後還是個蛙。於是我選擇主動融入英國當地社會,積極嘗試英國食物,從又霉又臭的芝士開始,當我咬下第一口時,真是難吃得想吐出來,想起老外到我們台灣吃的第一口臭豆腐!既然臭豆腐是我的至愛,為什麼我不能易地而處,欣賞老外的臭豆腐呢?如是在白雪飄飄的窗外,在爐火熊熊的屋內,一口一口的嘗試,漸而欣賞,而今我是真正愛上了那柔韌美味的芝士了。
英國是一個十分尊重傳統文化的國家,每年花在維修古舊建築物的經費,遠比重新建成一個新廈要高。我不能不提成立於1798年的倫敦某家餐廳,一推門進去,古色古香的裝潢和紳士般的服務員,讓你頓時感覺進入時光隧道,回到維多利亞時代,樓上有幾間小房,每個房間門上掛着英國著名詩人、作家遺像,下面有幾行小字:誰曾在此寫作、誰曾在此朗誦詩歌……。餐單上有兔子肉、馬肉、鳥肉等等,原來是昔日王公貴族打獵帶回來的戰利品,這些美食並沒有因為進入二十一世紀注重環保、不可虐殺野生動物的呼籲而廢除,因為這亦是傳統美食的一部分。
作者:廖書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