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袁樂婷報道】生死有命,你可曾想過在生時計劃身後事?若生命走到盡頭,你希望在傳統實木棺木中長眠,還是睡在泰迪熊懷裏?
家族四代做殯葬生意的駱敏儀說,港人看似新潮,但殯葬思想仍保守,擔心先人覺得不莊重,不敢突破。其實棺木可度身訂做,竹和蘆葦也能做材料,「加啲先人鍾意嘅元素,係一種心意」。
港人保守少用新設計
駱敏儀說,中國人自古重視殯葬,尤其講究木材的紋理和香味,更會取意頭,例如刻上蓮花代表「腳踏蓮花步步高」。現代中西棺木不再規限於傳統設計,曾經有外國人將棺木製成泰迪熊形狀,也有小女孩死後,家人在棺木中放滿她最愛的毛公仔。不過,港人普遍保守,曾有婆婆的家人知她最愛紫色,故用紫色棺木,在香港已算新潮。
港人甚少在生前計劃身後事,也很少與親朋討論,「如果冇講定,多數唔敢亂嚟,會用番最傳統方式」。她指,應抓緊時機與家人傾談,例如全家同看電視劇時有殯葬畫面,可藉機說出想法,將來家人便可按意願處理。
不過,她不建議提早訂做棺木,因部份物料放太久會變質。曾有病危的人說預計自己快將離世,要求預先訂做,令她感難過,「生命應該充滿希望」。
工作坊鼓勵反思生命
聖雅各福群會5月2日至4日在柴灣青年廣場舉辦生死博覽。該會服務發展經理岑智榮指,展覽將展出20多副特色棺木等殯儀用品,介紹殯葬文化,又設工作坊鼓勵市民反思生命。
例如「模擬便利店」展出的產品「生前一丁」,用電話掃描QR碼,便出現金句「我唔係想食你燒畀我嘅麵,係想生前見多你幾面」,提醒珍惜身邊人。「思念電話亭」可對死去親朋講出心底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