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窮六絕月在即,港股恐易跌難升。升市靈丹滬港通失效後,港股續陷悶局,在催化劑欠奉下,內地銀根於臨近季結時勢趨緊,連串違約潮一觸即發,甚至重演去年6月錢荒慘局;加上藍籌去年度業績普遍遜色,或掀新一輪降級潮。多項不利因素夾擊下,大市恐難擺脫「魔咒」。
統計恒指過去20年5月及6月表現,5月下跌比例達60%,6月則有45%,兩月連續下跌的比例有6次或30%,與連續兩月升市比例一樣。雖然整體數據反映,五窮六絕傳統弱勢未明顯體現,但單看最近六年情況,則發現其實已屢次應驗,如恒指過去四年的5月均疲弱,2012年更勁挫近12%,連續兩個月下挫比例高達五成,H指過去六年更應驗四次,2008年海嘯年最慘淡跌市,恒指及H指兩月勁瀉超過15%。
去年曾跌13%
五窮六絕理據一直眾說紛紜,其中有指是企業已陸續放榜兼除淨,令股市乏力支撐。觀乎去年5及6月大跌市,則受累美國明確提及退市,以及內地資金持續緊張令拆息突飆升,恒指一度跌13%,A股更曾瀉兩成,為去年最慘痛一役。
分析認為,近十年有三次應驗「五窮六絕」,而且4月均是升市,如2008年4月單月勁飆13%後,往後兩月即跌凸,惟截至上周四止恒指今年4月仍累跌逾3%。不過,不利因素下月將接踵而來,尤以內地下半年起至明年迎來的一段債務到期高峯最受關注,恐成資金掟貨藉口。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上周曾指,內地今年共3.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地方債到期,單是信託基金便有2.3萬億元,估計最快下月便每周有一宗違約事件,往後更可能增至每周5至10宗。
騰訊業績一般
事實上,去年6月內地爆發錢荒以來,內地拆息每屆季結及年結均見不同程度抽升,隔夜拆息自去年中一度飆逾13厘水平後,去年9月及年底前均曾上揚至4至5厘水平,一個月拆息更屆6至7厘水平,倘銀根緊張在今年半年結前重演,勢加重股市沽壓。
另外,大市近月對負面消息反應大,對正面消息如滬港通等卻無甚反應,更甚是,在各大企業3月陸續放榜後,大市已欠缺升市催化劑,粗略統計50隻藍籌去年業績勝預期者僅三成,相反成績表大遜比例多達36%或18間,當中包括一度強勢的騰訊(700)及銀娛(027)等,整體表現乏善可陳,隨時引發大行新一輪盈利降級潮,成為質低股市的另一推手。
世盃期間 股市例淡靜
【棄股從波】
每四年一度的世界盃足球賽,今年將於巴西舉行,由於賽事通常於本港時間凌晨及深夜上演,相信不少身為球迷的股民,也會「棄股從波」,令五窮六絕月的交投更見單薄。
事實上,翻查近屆世界盃資料,賽事舉行期間,成交往往縮減兩成或更多,一旦市況疲弱,承接力恐更差。
上屆成交少24%
以2010年南非世界盃為例,賽事舉行期間(6月11日至7月11日)大市日均成交為521.2億元,較2010年全年685.8億元日均成交,明顯減少24%。
1994年美國世界盃,期內日均成交為27.5億元,較當年日均成交43.4億元,勁減接近四成。
值得留意的是,2002年的日韓世界盃,由於不少比賽均在香港日間時間進行,理論上股民可以邊炒股邊睇波,故當時日均成交較全年還要高出半成。
至於大市表現,近兩屆世界盃期間,恒指均造好,2010及2006年分別升746點(3.8%)及1,009點(6.5%),2002及1998年兩屆則偏軟,分別錄得782點(6.9%)及186點(2.2%)跌幅。
資金湧入 亞股仍看俏
【市場意見】
相對第一季,今季港股開局頗差,竟與過去兩年市況極其相似,令投資者更加確信五窮六絕之說,但專家對此說法卻不太認同。
訊匯證券行政總裁沈振盈指,五窮六絕今年未必會發生,因為「現象唔會年年係咁」,4月市況較差,5月情況要視乎環境。但他認為,現時亞洲條件較歐美好,3月歐美股市下跌時,資金轉而流入亞洲,而大中華區股市始終較平,資金由成熟市場流入新興市場,令五窮六絕不在今年重演,他解釋,去年五窮六絕有多項因素一齊出現而成,包括4至5月市場吹風退市令資金撤走、日債息扯上令日股下跌千點,再加上6月中國出現錢荒。由於太多人相信五窮六絕之說,故今年反而相信「一定唔會發生」。
獨立股評人陳永陸指,過去五窮六絕建基在4月已經「高開㩒落去」,現時股市不是很高,滬港通未能刺激股市上升,「5月調整幾深睇4月尾升幾多」,料今年並無大特別,而今年市場已經習慣錢荒,已不會扯高拆息,料若5至6月經濟沒有起色,6月份中國有機會放水,陸叔又指,今年多人相信五窮六絕,即使出現相反理論,料亦不會特別太好,相信至8至9月,滬港通資金來臨便會好轉,即「七翻身」會延遲。
【專家意見】
大中華股市平
訊匯證券行政總裁 沈振盈:
「五窮六絕這個現象,相信今年未必會發生,由於大中華區股市始終較平,而資金亦由成熟市場流入新興市場。今年因為太多人信五窮六絕之說,個人認為,太多人信嘅嘢,就一定唔會發生。」
「七翻身」或延遲
獨立股評人 陳永陸:
「市場已經習慣了錢荒,應該唔會扯高拆息,但相信唔會特別太好。七翻身將會延遲,因為相信到8至9月間,滬港通資金來就會好轉。」
美股Sell in May已提早出現
【外圍情況】
美股向來有種傳統智慧,就是「五月離場」(Sell in May and go away)理論,意指根據過往經驗,美股第二季表現一般都令市場失望,每到5月投資者應走貨。
不過,傳統智慧亦不是每年都準確,美股牛市踏入第五年,過去年多以來一眾強勢動力股如科網股及生化股,踏入本月之初均先後出現一輪洗倉式震盪,市場當時已確認,資金已出現換馬現象。但隨着首季業績期展開,多數強勢動力股份業績均勝預期,令相關板塊開始回穩。有專家指,今年Sell in May其實已提早出現,變成Sell in April,股市捱過了震盪期,在業績理想支持下,美股仍有力守在高位。
投資機構Port Shelter總裁Richard Harris指,在4月時出現多項負面消息,如烏克蘭局勢動盪、中國去槓桿化等,已令美股借勢出現調整期,其中以新科企為主的納指本月迄今已跌1.2%。不過,整體上美股仍處於歷史高位,強勢仍然未止。
業績佳 仍有力守高位
不少財經分析都指出,美國企業盈利增長仍佳,可推動股市再上。花旗首席美股策略師Tobias Levkovich指,烏克蘭才是近期全球股市的主要風險因素,只要美企基本因素沒變,美股第二季仍然硬淨。事實上,研究機構Bespoke數據指,Sell in May理論其實只有66%機會命中,往績顯示在11月至4月買美股的回報,其實比5至10月買美股平均高3.5倍。
資深股市評論員George Brooks早前亦分析指,科網股雖然估值過高,加上年初經濟數據參差,對美國經濟構成拖累,但過去5年的牛市其實持續破位,技術上美股仍然向好。
標普500企業中,已有32%派了成績表,其中75%的盈利勝預期,收入勝預期亦有54%。當中包括早前呈弱勢的蘋果及facebook等科技股,相信在震盪提早出現下,Sell in May今年未必應驗。但仍要提防非基本因素搞局,令大市短期內維持高位整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