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政策失誤衍生的問題(時事評論員 林鴻達) - 林鴻達

旅遊政策失誤衍生的問題
(時事評論員 林鴻達) - 林鴻達

在網上流傳的警察與旅遊巴士司機爭吵的片段,公眾的討論要不是批評警員的粗暴態度,就是批評司機違法在先還辱罵警員。但事件還涉及警員操守、交通規劃失當、以至旅遊政策失誤的問題。
以柯士甸道以南和康莊道以西估計,現時僅有約40個咪錶泊位。但近年中國旅行團超量訪港,大量旅遊巴士進入尖沙嘴,使泊位不足問題進一步惡化。酒店、食肆門前、旅遊點劃為禁區,形成違泊、禁區上落客導致交通阻塞。蘇錦樑、容偉雄、劉鎮漢一邊廂說訪港旅客無上限,另一邊廂無視這些問題;相對新加坡、高雄、東京等地都沒有這麼荒謬的旅遊交通規劃,可見政府責任所在。
筆者不是為旅巴司機辯護,但為覓得泊位,駕着長達12m的龐然大物穿越橫街窄巷已非常吃力;而不少旅巴司機已盡最大可能減低對路面的影響。為了避過抄牌,遇上警員即使在上落客也要立即關門開車,影響服務質素;長時間躲在車上,甚至要用膠樽(男性)膠盆(女性)解決生理需要。故斥責旅巴阻礙交通的市民,得了解清楚根源問題所在和司機們的苦況。
筆者過去也遇過類似影片中警員喝罵的場面,都是說着一堆似是而非的論調,或是以阻差辦公、拖車等說話威嚇就範,擺出一副「就是欺負巴士佬無讀過書唔識法律」的態度來執勤。從今次的片段和2010年7月13日在尖沙嘴漢口道發生旅巴司機和警察衝突事件,以至近年與尖碼之聲在區內的監察所見,不少前線警員就是持有這種態度。
尖沙嘴缺乏旅遊巴士泊位問題已積逾20年。康宏廣場現址在1991年之前是一個有近30個咪錶位供旅遊巴士停泊的停車場,業界更擅用空間擠入逾50部巴士;加上當年旅客人數沒有如今天氾濫成災,並沒有今天的交通問題。從資深旅巴業界人士得悉,當年要求政府區內覓地重置停車場,最終結果是約40個泊位零散分佈於區內。可是,「停車場」與「零散分佈的車位」的分別就是前者只要駛往一處就能泊位,而後者得四處尋覓。產生的車流負荷,也是區內交通擠塞的另一個原因。
自2010年起,筆者與尖碼之聲的夥伴、民協、毛孟靜議員跟進尖沙嘴旅遊巴泊位不足及亂劃禁區的問題,曾撰寫研究報告予警務處、運輸署、旅遊事務署等部門,提出逾40項建議改善區內旅巴泊位及禁區安排,建議將後來才被審計署抽出使用率低的尖東(麼地道)巴士總站改作旅遊巴停車場,預計能停泊約30輛旅遊巴士,而且提出詳細管理建議。當局除了「加強執法」和加連威老道及金馬倫道加了五個泊位外,就沒有其他行動。
政府要發展旅遊業但不做好規劃形成嚴重矛盾,更是繼續「迫害」旅遊巴司機,遲早發生大打出手的衝突。不過,旅客數目超出香港的承載能力還是事實,政府調整旅遊政策之餘,還該必須立即着手解決旅巴泊位不足等的交通規劃問題。警方也必須嚴加督促前線警員糾正執勤態度,否則,萬一真的發生衝突,各政府部門難辭其咎!

林鴻達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