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環保,很多組織都實行廢物改造,不過現實歸現實,要用家掏錢購買,重生的物品是否耐用美觀都列入考慮因素。環保社企「木一番」深明此道,看準飽經歲月歷練的木頭家具異常堅固,於是無論舊立法會的木茶几、銅鑼灣新寧大廈拆卸時遺留的900公斤柚木天花板、甚至學校禮堂的木地板,兩位瘦小的年輕女設計師黃明慧(Sue)和鄧慧玲(Wailing)都不放過,將它們統統抱回廠,以人手改造成家具,最想港人欣賞其內在美,摒棄對家具快來快去的薄情。
記者:張文蕙
攝影:林栢鈞
甫走進木一番位於葵涌5,000平方呎的工場,即發現與其在網頁上顯示的工場圖片完全不同,原本以為滿眼皆是陳列品,但現場恍如鬥木工場。兩位樣子斯文,身形纖瘦的年輕女生從滿是木屑的辦公室走出來,記者狐疑:「就你們兩個負責處理這麼多木板?」設計師Sue舉起看來沒甚麼肌肉的手臂說:「我們兩個是主力!當然我們也有很多朋友幫忙,別看我們卡片標着甚麼設計師、經理或創辦人,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是打雜,有舊木可回收的地方我們就總動員去收集。」
Sue顯然明白自己是身在福中,原在London Metropolitan University主修家具設計,回港後做回本業,自然不介意親力親為。「我們不敢偉大說只為環保,始終現實都需要維持生活,工作能夠為香港環境出一分力當然吸引,但我們的最大宗旨就是循環再造的物品都能有創意的設計,就像新品一樣,這樣才能營運下去,也滿足我的設計慾望。」
新寧大廈收900公斤木板
還有Sue的密友兼拍檔Wailing也看得通透,在The University of Liverpool就讀工程的她攤開雙手向我投訴:「你看看,自從在這裏開工場,指甲一直冇靚過啊!」但她對朽木重生卻甚有信心,不介意淪為木工:「現在的香港人視家具如時裝,焗漆、raw味濃的工業風、田園風等等見靚就跟,相反西方人知道自己喜歡甚麼,一件家具能用很久,貫徹它們原來的風格。加上租金升、樓價升,多了人炒樓,搬屋次數自然增加,家具也換得快。例如大屋搬細屋,為善用空間要重置家具,動不動就到某大品牌買新貨,就算是蔗渣板造的,買家亦多,只因為外表看起來吸引。我們為何不可以用良好的木質做適合香港人的家具呢?」
回想當初創立木一番時,一位現已離職的職工盟人員,眼看很多飽經風吹雨打而倒下的樹木最後都被丟棄,覺得很可惜,便與Sue及Wailing討論成立回收組織。她們雖有同感,但想到實際情況,Wailing亦大感無奈:「要我們將樹木抱回來、再鋸開改裝,實行起來很困難,因此放棄。後來留意到越來越多家具回收公司,店主多是把舊家具略作翻新便再賣,那些中式的酸枝木椅、設計過時的實木餐桌,卻不是人人願意放在家裏,啟發了我們也可以回收木材,做出人人都認得是我們的designer furniture。」Wailing摸着用柚木製成的書桌惋惜地講解:「很多柚木的家具,就被『唔識寶』的人送去堆填區。其實柚木是樹王、堅硬無比,油份又高,多年後亦很亮麗。至於家居木地板,多年來被踐踏及冷縮熱脤後,狀態已很穩定,改裝成家具極耐用。」
說起柚木,Wailing更顯雀躍,憶起讓香港的拆卸事迹變得正面的回收行動:「由貝聿銘設計的銅鑼灣新寧大廈當年要拆,我們回收了近900公斤的柚木天花板,令我們再造的家具都蘊藏了香港故事!」能夠將香港的歷史活化,不多不少由於木一番是社會企業,容易得政府支持。「上年開幕時環保署到來剪綵,後來經政府人員介紹,得知原來國際十字路會收集了舊立法會裝修時棄置的茶几,我們覺得很有歷史意義,所以儘管質料是夾板也回收了。這是唯一希望保留原來外形的設計,化成有中式味道的圓碌碌的陳列架,或是一開四的pizza凳子都很有趣!」Wailing又補充:「能夠自設工場,與當木工出身、有40多年經驗的家具師傅陳震雄一起製作100% handmade家具,出品也帶着香港味道,所以即使別人潑冷水說內地造更便宜,我們也會堅持下去。」
呼籲政府帶頭買環保產品
作為社會企業,扣除營運成本,所賺的都捐到食物回收組織「食德好」,Wailing不求賺大錢,最希望政府能多點幫忙。「政府在採購程序上,若能先選環保及社企的產品,別純粹以價格作標準,就起了帶頭作用,令市民或其他商業機構建立對這些產品的信心。
Sue與Wailing曾遇過態度惡劣的客人,認為回收木的出品成本低廉,因而質問她們價錢為何這麼高,覺得她們牟取暴利,令兩位女孩感覺被誤解。「事實上,我們背後做的程序比大連鎖店的還要繁複,你能想像一下:由親臨場地回收、搬運、人手製作、設計,到後期加工……」Wailing又笑說有客人來時要求木桌要夠raw,結果她們與師傅努力打磨做出效果,交貨時卻被狠批木面不平,懷疑回收木的質素。種種激氣經歷,卻沒讓她們灰心洩氣,反令她們自強不息,繼續實踐把舊木改造成美麗家具的環保理念。這工廠裏,不只是家具,就連同她們倆,也充滿了港人的永不言敗的精神特質。
來自舊立會法
百年柚木改造
舊木創意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