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陽光姊妹淘》後,上星期四再有韓國懷舊校園片《熱血青春》在香港上畫,以朴寶英配李鍾碩。《陽》片和《熱》片同樣用七、八十年代為背景,原來南韓人對這段「那些年」有着一言難盡的情意結。
渴望男女平等
韓文化專家、中大社會科學院全球研究課程助理講師鍾樂偉教授指,三、四十歲的觀眾是韓國電影主要捧場客,他們對偶像明星興趣不大,反而七、八十年代的集體回憶更能吸引他們入場,他說:「嗰時係獨裁政權最高壓嘅時代,喺朴正熙嘅政府下,打壓言論自由,亦都唔容許集會。」朴正熙是現任總統朴槿惠的父親,在任長達18年,至1979年被暗殺,大學生趁機出來爭取民主。
鍾教授指戲中朴寶英的大姐大角色,便回應了年輕女觀眾對男女平等的渴望,「社會上係有一部份嘅女性,對於突破性別空間係有要求的,電影照顧到佢哋嘅需要。」韓片《我的野蠻女友》、《我老婆是大佬》等,都是由女主角主導,間接替女性爭取女權。
但滲入強烈本土元素的韓國電影,口味未必適合香港人。鍾教授以去年上畫的《初戀築跡101》為例,他指韓國累積超過400萬入場人次,以港人熟識的韓佳人和偶像組合Miss A的秀智做主角,但在香港的票房卻慘淡收場,只收得27萬6千多元。鍾教授說:「對南韓人嚟講,戲入面嘅T-shirt、call機、CD、Discman等係集體回憶,但係未必引起到香港人嘅共鳴,但係我覺得呢類電影喺香港都有價值,畢竟我哋除咗認識韓流明星之外,應該多啲認識電影背後嘅故事。」
採訪:鄒倩婷
攝影:王俊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