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夫捱出肺癌 不能丟失的舖

亡夫捱出肺癌 不能丟失的舖

【深水埗情信】「市建局黃小姐跟我說,你又要舖又要樓,但事實是我是擁有這些,你就照這樣賠償給我,為甚麼要白白奉獻間舖俾你賺錢?」市建局2011年出價894萬買李太的舖連閣樓,以市價再置業,李太只能舖或樓二揀一。她不服賠償一直留守至今,外人可能會說她貪,但她貪的只是舊日和丈夫的回憶。 記者:程詩敏 攝影:王俊龍 馮就康

在深水埗長大,成家立室,老區的大事也是她的大事。90年代北河街碼頭拆卸,西九龍走廊的天橋建成,公屋南昌邨落成,李太都歷歷在目。1989年,李太和丈夫一家獲派南昌邨的公屋,作為首批入伙的居民,她還跟時任港督衛奕信爵士握過手。夫妻一直經營五金生意,省吃儉用,1995年終於以350萬買下通州街的千呎地舖連閣樓。可惜好景不常,李先生於2000年因肺癌過身,「積勞成疾,我懷疑因為他白天在舖頭聞天拿水松節水,晚上又打外判工,經常燒焊和搭棚。」鶼鰈情深 ,雖然生死相隔,仍有舖頭可以憑弔亡夫。

經歷重建,68歲的李太想跟丈夫說「為甚麼我們那麼辛苦買地舖回來,可以被人輕而易舉地一手搶走?」

李太和丈夫一家獲派南昌邨的公屋,曾跟時任港督衛奕信爵士握過手

夫妻倆一直經營五金生意,可惜2000年李先生因肺癌過身

市建局2010年為此計劃,委託大學進行首次「社會影響追蹤研究」,有份研究的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副教授黃於唱說,居民多數能於原區買樓,但買的不是七年樓齡的樓

丈夫死後,李太被指是富戶須交還公屋,於是她搬回舖頭閣樓住。2008年市建局公佈重建計劃,李太舖頭起初只獲賠508萬,其家門還曾被人撒尿,糞喉被割斷。「我好辛苦,我想跟丈夫講,為甚麼我們那麼辛苦買地舖回來,可以被人輕而易舉地一手搶走?」市建局看中這裏的發展潛力,意圖配合附近的玉器市場,將這裏發展成商住區,但未來容得下深水埗老街坊嗎?

李太臨近七旬跟市建局惡鬥,最終舖頭獲賠894萬,另加自置居所津貼84萬及特惠津貼61.3萬,合共千萬賠償。她最想買回同區的舖頭連閣樓,繼續跟兒子做生意,下舖上居。千萬賠償聽來誇張,但其實舖頭呎價不足9000元。按土地註冊處及美聯工商舖2011年資料顯示,同區700至1000呎商舖,買賣成交平均達13,000元一呎。

深水埗重建關注組的負責人馮炳德說(Julian)「遲走的業主如李太,只係冇蝕咁多,唔係賺咗,因為賠償明顯係不足」。他指深水埗舊樓多,市建局大可找回相若的舖位給業主,實現「舖換舖」。李太的舖頭近月變成「深水埗文化館」,擺放衣服售賣之餘,大部分地方借給藝術家定期辦分享會和導賞團,讓年輕人在推土機前留下一點回憶。

市建局2010年為此重建計劃,委託大學進行首次「社會影響追蹤研究」,調查該區居民搬走之後的生活狀況,力證居民「生活有改善」。有份研究的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副教授黃於唱說,能夠追蹤到的居民,憑市建局的賠償(以七年樓齡假設單位價值為計算基礎)雖然多數能於原區買樓,但沒有一個能夠買到七年樓齡的樓。一來該區七年樓齡單位較少,二來居民一般不會用盡賠償。Julian則指研究報告回應率低(34%)是隱惡揚善,無甚參考價值。

李太的舖近月變成「深水埗文化館」,擺放衣服售賣之餘,大部分地方借給藝術家定期辦分享會和導賞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