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SPENDER:姚謙 那件瘋狂的小事叫收藏

BIG SPENDER:姚謙 那件瘋狂的小事叫收藏

你可能想不起他是誰,但肯定哼過他的歌,或被他感性的詞催過兩行淚。受王菲為當時的男友竇唯倒尿壺的相片感動,他寫了《我願意》;嗅覺盡失的重感冒下他為辛曉琪填了《味道》、還有蕭亞軒的《最熟悉的陌生人》和經典的《魯冰花》。作為一位與林夕齊名的台灣男填詞人,姚謙逾六百首金曲大部份是唯美、細膩、空靈的紅顏心聲,令你好想剖開他腦袋檢閱他的深情基因。

他的詞打動人,非因感情履歷豐富,而是先被藝術打動。「藝術讓我精神自由又時而對抗,感受來自生命中可以解釋或不可解釋的生命力,那是最可貴的。」藝術於他,是閱讀人間的方法,故他另一個身份是收藏家,擁有逾二百件藝術品。或許比音樂、文學更早,他便愛上藝術──「一個縱容自己的喜好」。他從藝術吸收滋養,最後全然轉化為創作靈感,而過去二十多年來寫歌得來的版稅,他又全部買進藝術品。姚謙雖謙稱自己只是平民收藏家,事實單是他家裏七、八張重要常玉收藏身價已過億。被喻為「最懂女人心的音樂人」,他對東南亞藝術特別是女性藝術家作品也有獨特而敏感的審美觸覺。

記者:鄭天儀

攝影:梁志永

無論是台灣還是北京的家,姚謙客廳的牆總是像向「亞洲二十世紀油畫史」致敬,常玉、劉野、林風眠、席德進、奈良美智、Bernard Buffet、Maurice Utrillo等等名家作品掛滿牆壁。他的收藏行為總是由右腦感性主導,不大考慮投資價值,但「時勢造英雄」,這些作品身價倍翻,姚謙也試過缺錢賣畫,但情非得已他還是希望:「待我死去藏品全捐給美術館。」
五十三歲的姚謙人如其名,隨和謙實、溫文爾雅,他與流行女歌手的風雲際會,宛然在耳,還親手捧紅了趙薇、李玟和蕭亞軒。他閱讀女性藝術家也像聆聽一首溫婉的清歌,產生跟音樂與文學相關的感性聯想。好像他多年前便喜歡一位美國女藝術家Marie Laurencin,感覺她簡直是「巴黎畫派的瓊瑤」。「她很少畫男性,經常畫兩個女性加一隻鳥或一隻狗,就是這樣,她的蒼白、柔弱與單薄的感覺一直延綿到晚年。」又例如他非常欣賞藝人李心潔的創作,經常鼓勵對方以繪畫作為第二事業,「樂壇上的王菲有其自我率性與靈氣,我覺得李心潔就是畫壇的王菲,她透過作品與外間溝通她內心的安靜。」
最懂得女人的詞人,身體像內置最靈敏的探測器能解構人性。事實上姚謙小時候最喜歡畫畫而非寫作,昔日工作時,晚上和林憶蓮在錄音室,下午泡在美術館。「感情上女人比男人豐富,更投入、更執着,我發現許多女性藝術家的觀念很獨特,特別是華人女畫家,不少都畫得張揚和絕對,顯露她們是勇敢的。」姚謙關注菲律賓和印尼女藝術家,菲國有至少三位重要當代藝術家是女性,她們有主力探討女性自身價值,也有不刻意標籤性別的,各自精采。姚謙也喜歡潘玉良、丘堤和日本女藝術家高野綾,高野綾的作品風格融合日本漫畫、科幻小說、一點點情色和改良傳統和風。

半退休的姚謙認為藝術的強大力量是音樂和文字都未能全面記錄的,必須孤獨地閱讀,後來轉化成他填詞上的靈感。他背後的作品是其醉心的黎譜的重要作品《中國人之妻》。

姚謙認為藝術品掛在家中完全感覺不同,他家客廳便有一整面牆掛滿收藏。台灣《蘋果日報》

「女人緣」與「女人畫」

適逢佳士得藝廊由即日至四月三十日舉行「東南亞華人藝術家特展」,姚謙特意抽空一天來看展,他的收藏也有參展。新加坡畫家張荔英是姚謙非常欣賞的女性,她是當地先驅畫家中唯一女將,作品結合後印象派和野獸派的風格。張荔英「來頭不小」,她是資助孫中山革命的開國元勳張靜江的女兒,外交家陳友仁的妻子。一九三○年這位烈女堅持和比自己年長三十歲的陳友仁結婚,她遭受壓力陳君又陷入政治生涯低潮,她也不放棄,還洋洋灑灑寫了封家書向父母坦告婚事,後來更寫信給宋慶齡協調宋與丈夫之間政治理念分歧。姚謙更喜歡她的畫風灑脫,一九九七年他在佳士得對她的「熱帶水果」系列中的一幅《榴槤》一見鍾情。無奈姚謙出價較低在拍賣會上失諸交臂,後來經他多番哀求,買家終於一年後割愛,如今成為他終身不賣珍藏。
「張荔英根本就是二十世紀華人的縮影。她永遠穿着旗袍優雅地畫畫,個子小小卻畫出男人的豪邁與剛陽,又注重畫面中形體和色彩之間的佈局。陳友仁死後她終身不嫁,畫作簽名仍然沿用夫姓『CHEN』,有機會我很想拍有關她的電影,心裏早已選定由張艾嘉演這位烈女。」張荔英等東南亞藝術家一直並未受市場關注,近年大家開始注視他們於華人藝術史的重要性,價值便應聲暴漲。張荔英絕大部份作品幾乎都被新加坡美術館所收藏,在巿面上流通的作品極少,偶爾出現拍賣會必然成為整場重點。
越南藝術家黎譜(Le Pho)也是姚謙愛不釋手的畫家,更造就了他人生一個遺憾的錯失。很多年前,他在拍賣會看上了黎譜的作品《Harmonie Vert》,畫的是兩個塗胭脂的女性,那時市場上沒多少人認識黎譜,他估計一萬坡幣(約六萬多港元)便能拍到,後來被坐在他背後的競敵搶高至四萬多坡幣(約二十四萬七千港元)。「當時我覺得並不是非買不可便放棄出價,一年後我在新加坡美術館看到這張作品掛出來便後悔。」姚謙後悔把手放下,而從此以後黎譜作品價錢便沒有下調過,「現在這個價錢也買不到黎譜作品的一個角落。」姚謙苦笑道。

《Harmonie Vert》 黎譜

姚謙因在拍賣場上underbid,成為他一輩子的遺憾。此作品現存於新加坡美術館。

《瓶菊》 常玉

姚謙購入第一幅常玉作品,正是這小巧的木板油畫,1998年以70萬台幣(約18萬港元)購入,現身價至少500萬。

《榴槤》 張荔英

新加坡藝術家張荔英是姚謙最喜歡的藝術家之一,出身浙江省書香世家的她所畫「熱帶水果」系列中的《榴槤》,姚謙原本在拍賣會上失諸交臂,經他多番哀求,終於等到買家於1998年肯割愛。

為劉若英演唱會賣畫

自從深感「唱片已死、音樂活着」,姚謙近年不再做音樂管理,偶爾填一、兩首歌,花更多精神於藝術界,不時還當上策展人。談到誤撞收藏門應該是一九九六年的事,姚謙約了朋友見面對方卻遲到,他無意中走進蘇富比預展,第二天便拍了人生首件藏品──一個台灣藝術家的作品,令他神往的是原來藝術品可以掛在家中,從此便墮進其形容為「永不超生的十八層地獄」。三十多歲時他明確訂下「亞洲二十世紀華人藝術品」作為收藏方向,二百多件藏品中,約有六、七十件為東南亞作品,也有具當代觀念的歐洲藝術品,二○○七年他還策展了中國首次東南亞美術作品展。「這段畫史絕對是二十世紀華人的最深刻對照,大時代裏東南亞華人藝術不該被遺漏的,透過藝術來閱讀歷史更立體。」
姚謙說,老來希望把自己一個完整收藏捐給美術館,但在收藏生涯中也試過忍痛割愛張荔英的《蘭花》,也曾因為缺錢要賣畫。「曾經為了替劉若英開演唱會賣了一件劉小東作品,原來在中國搞演唱會要預先付許多費用。」誰知一賣發覺畫價升值二十倍不止,姚謙當時也嚇了一跳。
「在收藏價值上,買家都喜歡投資豐富畫面,最好裏面有上百個人、許多花和美女,因為這些都是增值元素。我最近搬家才發現我很多風景畫裏面都沒有人,我所理解的豐富不是具像而是精神上,只要有感情它自然與時代產生關係。」姚謙自謔是個小本藏家,但他收藏劉野、趙無極和常玉的作品如今身價不菲,但他強調無意去拍場買上千萬元的中國當代藝術品,因為當市場在熱捧,藝術家容易成了為市場工作的機器,失卻創造力。「現在拍賣行都把藝術品價錢拍得很貴,我們這些平民收藏家被淘汰了。」他笑說。

問哪些歌手有藝術天份?姚謙指他經常鼓勵李心潔開展她的藝術事業,他形容李心潔是畫壇王菲,作品自我又純綷,能與觀眾溝通她內心的和平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