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夜凌晨,好像所有人都跟馬奎斯很熟。
情況正如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那天,網民的情緒趨於畸形。不管你有沒有讀過莫言,甚至有沒有聽過莫言,都要假裝很了解他和他的作品,必言莫言。然後去網上搜幾句他的金句格言,整理成心靈雞湯,貼出來,恭喜他獲獎,並有模有樣地激賞道:大師不愧為大師,三言兩語,就道出了人生的真諦。
4月17日,出生於哥倫比亞的拉美小說家、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奎斯去世,網上又掀起了如出一轍的「悼念」行動。
據說,馬奎斯去世當天,大陸簡體字版《百年孤獨》(港譯《百年孤寂》)的網上銷量陡增。而這本書自2011年推出簡體字正版以來,已經累計銷售達260萬冊。這一天,好像你理所當然地應該讀過馬奎斯。但你相信嗎?這些人將書買回去之後,仍是不會讀的。他們不讀的原因是,如果只是想要假裝讀過一本書,實在沒有必要真的去讀。
2009年,台灣出版了一本譯著,名叫《不用讀完一本書》,販售「書皮學」——也就是翻翻前言後語,就能掌握書的梗概的學問。但今天,這本書已經落伍,因為你或許連「書皮」都不需要,只要登錄「豆瓣」一類網站,看看書評、書摘,就能夠搞定。於是,大量和馬奎斯「很熟」的人出現了。
但是,我們為甚麽要一定假裝讀過馬奎斯呢?那當然是因為,稍微有點文學常識的人,都知道馬奎斯的偉大,他在文學方面不世出的才華,他開創了一個新的文學流派——魔幻寫實主義。馬奎斯,是100年才出一個的天才。
其實,真的沒有必要假裝讀過馬奎斯,更不必覺得沒有讀過馬奎斯,就不懂他的創作。因為作為一名偉大的小說家,馬奎斯已經變成太多華語作家的精神原鄉。香港如西西,台灣如張大春,全都受馬奎斯影響深遠。作個或許不是太恰當的比喻,正如身為華人,不必讀過四大名著,從小到大多少也受過它們的感染一樣。尤其在大陸,馬奎斯可謂影響了一代作家,是當代小說家的「教父」。
馬奎斯為中國作家做的最大貢獻,是提供了魔幻寫實主義。當毛時代剛剛結束的時候,被「革命寫實主義」毒害了數十年的中國作家,不會寫東西了。一觸碰現實題材的作品,就是滿紙辛酸淚,號稱「傷痕文學」。
而這時候,馬奎斯突然出現。他的出現,無異於空中的一道閃電,令黑夜亮如白晝。然後,1980年代的那群作家——莫言、蘇童、馬原、陳忠實、韓少功……全都循光而去,開始瘋狂模仿,拉開了中國當代小說最輝煌的幾年。接下來的,就都是歷史。
這種發軔於斯的手法,被莫言等人玩得樂此不疲。尤其是莫言,他的《酒國》、《蛙》等作品,都充滿了「馬奎斯味」。整整30年後,當莫言步馬奎斯後塵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諾獎委員會的頒獎詞是這樣說的:「他創作中的世界令人聯想起福克納和馬奎斯作品的融合,同時又在中國傳統文學和口頭文學中尋找到一個出發點。」有人說是創新,有人說是傳承,有人說是諷刺。
很多人不知道,馬奎斯重要的經歷,是他的記者職業。1948年,因哥倫比亞內戰而輟學的馬奎斯加入《觀察家報》。那年,他21歲。6年後,馬奎斯因勇敢報道一宗路面坍塌導致多人死亡的事件,而受到政府壓力,轉為駐歐洲記者。
但沒想到,有天,身在巴黎的馬奎斯竟然偶遇自己的偶像海明威。他隔着大街朝海明威大喊:「大師!大師!」海明威轉過身來揮揮手,說道:「再見了,我的朋友。」那時的馬奎斯,應該預知30年後自己的偉大。因為他早已立志,沒有甚麽能阻止他成為世界上最好的作家,只是時間的問題。
多數諾獎作家,在獲獎後就再也沒有足以超越自身的經典問世。但馬奎斯不然。在憑藉《百年孤寂》獲得諾獎後,他再寫出愛情經典《愛在瘟疫蔓延時》。如果諾貝爾文學獎像物理學獎那樣,允許一生多次獲獎,那麼,馬奎斯完全有資格。
說起來,馬奎斯的偶像海明威也是出身記者的作家。海明威的偉大貢獻,除了他文學中傳遞的精神外,還有電報式的精煉語言。而由於記者的工作,馬奎斯格外求真,他關注社會現實,從來不會讓自己閉門造車。他對新聞的理解,也和今日不同——並不在乎誰發的新聞更快,只求比別人寫得更好,雋永有力。有人說,諾貝爾文學獎授予馬奎斯,一半是因為他的新聞事業。
1982年馬奎斯的諾獎獲獎感言,已經成為經典。在這篇感言中,馬奎斯再次強調:「我敢說,今年值得瑞典學院注意的,正是拉美這種異乎尋常的現實,而不只是它的文學表現。這一現實不是寫在紙上的,而是和我們生活在一起。」
一生求真的馬奎斯,在死後的短短24小時內,竟然遭遇不計其數假裝讀過他書的人的「襲擊」,簡直是莫大諷刺。承認沒讀過馬奎斯,真的有那麼難嗎?
突然之間,好像所有人都跟馬奎斯很陌生……
賈荃
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