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延誤 港鐵孭鑊 港人得福(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高鐵延誤 港鐵孭鑊 港人得福
(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高鐵延期落成如何「茲事體大」,由張炳良局長比港鐵更早、更高調出來宣佈有此事件,已可清楚看到。
《南華早報》批評張炳良局長有「不欲上身」的意圖,但換上另一角度,亦可理解為張炳良知道事態嚴重,因此必須在第一時間向公眾宣佈有關消息,又或是港鐵內部擾攘,一直未能訂出會見記者的時間,張局長因而「急不及待」。
由記者會觀察所得,港鐵對公開事件的部署似乎距離理想甚遠,甚至有令人慘不忍睹的感覺。如果張局長在其後發表聲明或會見記者,恐怕立即會代港鐵變成眾矢之的。身為運房局長,張炳良有難以推卸的責任,但他對港鐵特別是高鐵項目的現狀所知多少,日後立法會議員追問時便可知曉。但證諸日前他仍未有進一步發言,則公眾亦不能對其寄望太高。
張炳良用上「驚訝」一詞來形容他的反應,到底他對甚麼事情驚訝和驚訝的理由,有待他再向傳媒交代。但港鐵的總經理不知有何根據,認定他只是對黑雨滲入導致鑽挖機損壞感到驚訝,若這說法並非張局長原意,港鐵管理團隊又會「罪加一等」。
梁特首、曾財爺與張局長立即與港鐵開會,會後強調政府從來沒有人隱瞞,由去年至上月三度會面,港鐵均表明可在2015年完工,目的是徹底與港鐵劃清界線。
平情而論,宣佈高鐵延期落成如此重大消息,明知一定引起公眾譁然,絕不可能只由幾位技術總監負責,尤其是連局長也已經親自出馬,且在港鐵之先,單就禮節和重視程度來說,便已經是大大的不對等。
港鐵聘請了一位外籍人士擔任總裁,過去有人認為是高明之着,因為沒有即時傳譯,港鐵總裁就不知道不懂英語的持份者說甚麼,回家時除有更多時間思考,亦可把「答非所問」歸咎於即時傳譯失準,倘若因此而毋須經常溝通,總裁與港鐵自當樂得耳根清淨。
不過,遇上高鐵延誤這樣的重大事件,不單外籍的總裁難以置身事外,甚至連港鐵主席也會即時被捲入漩渦之中。港鐵可以避得了傳媒的一時提問,但卻不易擺脫立法會的窮追猛打,除了特權傳召之外,議員甚至可以成立專責調查委員會跟進調查,令港鐵管理層未來將再無寧日。
沒有一位或多位真正了解事件來龍去脈,口齒伶俐而又能代表港鐵的發言人,來應付未來傳媒以至立法會的追擊,問題只會越弄越大,揭露的真真假假資料也會越來越多。
港鐵代表在記者會上公佈延誤的三大理由,在場的記者不收貨,公眾自然也不罷休,但港鐵代表對作進一步的回應,似已有心無力,又或是所知的確「僅此而已」,無法把議題的控制權操於自己的手,只能任由傳媒與議會自行繼續「發酵」。
其實過去傳媒的報道,已一再對港鐵工程的可行性與進度提出質疑,撇開已見報的不計,單是大角嘴地段的施工難度及對居民的影響,當時便已惹起廣泛關注,可見高鐵問題「天天新款」極有可能。
興建高鐵一再出錯,涉及公帑數以百億計,最後該由誰人問責,現在雖言之尚早,張炳良雖首當其衝,但港鐵由主席、行政總裁以至高層管理人員也應承擔同等責任。
當年房委會因短樁事件,導致主席王䓪鳴自動辭職。房屋署官員因是公務員,所以不受影響:港鐵的身份尷尬,問責應止於哪個層次,一時未必清晰,但議員必會窮追不捨。況且港鐵之後,馬上再有審計署的最新報告,負責監察政府的立法會議員將不愁沒有大展身手的機會。
港鐵過去多年經營打造的良好形象,先因近月行車經常出現事故引起公眾不便而大打折扣,再因每年的加價而挑起更大民怨,如今連興建鐵路的專業地位與水平也遭人懷疑,港鐵不但在港人的心目中大大失分,甚至會影響它的國際權威地位。
這次高鐵事件,但願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也許由於延遲落成,港鐵對工程的要求自會加倍提高和額外小心,他日啟用後其安全可靠程度會比內地的部份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為了準期完成而草草了事或有所隱瞞,最後的受害者其實是港人自己。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