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獅子山(自由撰稿人 范克) - 范克

告別獅子山
(自由撰稿人 范克) - 范克

Betty的故事,如果發生在1997年前,大概會變成一個「獅子山下」奮鬥的感人勵志故事。
1997年前,逃離專制、獨裁統治下的中國,追尋自由,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沒有人會去質疑,為甚麼會偷渡,因為人人都明白深圳河以北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沒有人會去質疑,用自己雙手努力拼搏,換取別人的信任、財富和地位,為甚麼會是錯誤,因為在一個自由社會中,每個人都有出頭的一日。
那是香港最輝煌的年代,每個人都深信努力不懈,終能得償所願。沒有人會在乎你的出身、背景,沒有人介意你是否偷渡,用於衡量個人價值的方式,是你願意為自己的理想付出幾多。
1997年是一條分界線,之後的香港便是另一個世界,另一個故事了。今日,「獅子山下」成為了甚麼?絕大部份事業有成,甚至已經退休,即俗稱「上晒岸」的一類人,就會以此為藉口,指摘時下的年輕人不努力、不上進、不奮鬥、不拼搏。他們抱持這種心態,肆意指摘年輕人,卻忽略了時代已經轉變。管治香港的人不再是港督,管理ICAC的人不再是總督特派。至於獅子山下的木屋和徙置區?「當我哋架紅Van穿過獅子山隧道嗰一刻開始,我們嘅城市,已經唔存在㗎啦!社會法律,仁義道德,喺呢度唔重要㗎啦!」「獅子山下」成為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從事兒童節目32年的譚玉瑛姐姐都要「畢業」,轉做顧問工作。時代轉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事實。
有過黑暗時期,經歷光輝歲月,開埠173年的香港,面對的是一個消失了的未來。這個年代,不再講人情味,不再講自由競爭,不再講廉潔,不再講發憤、進取、拼搏,而是講叢林法則、弱肉強食、利益輸送、貪腐、獻媚。過去17年的時間,顛覆了1997年前香港人建立的一切。
你們認為「一國兩制」是河水不犯井水、井水不犯河水,在「一國」之下各走各的道路;他們認為「一國」重於「兩制」,河水可以犯井水,井水不應犯河水,北京遠比香港大,是你們要向中國靠攏,不是中國主動前進,拉近兩者間的距離。
你們認為言論自由和代議政制下,議員有權表達有別於主流的意見;他們認為部份議員言論、行為過激,阻礙會議進行,開會比言論自由重要,叫人「請走議員」。
你們看到審計署狠批「龍獅節」賬目混亂,覺得參與的人有利益衝突時,應該申報利益,然後避席;他們說自己是義務性質,無益自己人,去廉署舉報是政治騷,好冤枉、好委屈。
最近,有個籌款晚會,除了政府高官出席,亦有京官參與。一幅書法,籌得1,380萬;一首歌,1,100萬;一幅畫,500萬;全晚籌款近7,000萬。你說這叫腐敗,他們說你不懂這叫國情。
「獅子山下」之所以outdated,是因為它已經變成一個用來罵人的藉口,它老早就逝去了,是被某些獅子山孕育出來的人殺死的,現在是時候說再見,讓它入土為安。
在譚玉瑛姐姐都要告別兒童節目的今日,香港人亦應該是時候「畢業」,認清香港社會環境的轉變,理解眼前尚有多少出路,負一個成年人應負的責任。在這頭「和平、可親、文明的獅子」面前,沉默從不是一個選項,這跟助紂為虐沒有分別。

范克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