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樹下:金性堯選注古詩文 - 舒罕

蘋果樹下:金性堯選注古詩文 - 舒罕

不覺中金性堯先生辭世已七載了,金先生的十餘種單行本文集我大致齊備,談文論史,比起傳統的文士掌故書籍多了些學人的識見和史論的清明,當然,文字也更搖曳生姿,早年的《風土小記》步武知堂,而別具山陰道上的山水靈秀氣;晚近封筆之作的《閉關錄》則分明可見曲終人杳江的蒼茫回望了。著書之餘,金先生也不時應邀注譯評析古代詩文,明心見性,見山見水,他先後選注唐宋明三種詩選,都是上佳的選本,尤其是那本《宋詩三百首》,可以和錢鍾書先生的《宋詩選注》互為參看,一平易一奇崛,左右對照,相得益彰。
二○○九年,九卷本《金性堯全集》由上海百家出版社出版,此前沒怎麼聽說過這家出版機構,不料此回偏來個大手筆,把金先生的集子一括而盡,精裝大開本,賞心悅目得很。去年,金先生的女公子金文男又窮搜廣尋,編成《金性堯集外文編》四大卷,厚如城磚,沉甸甸果然踏實。先取第四卷來讀,收入此卷的古詩文評注此前都散落在各種鑒賞辭典等專書裏,編輯手記則多出自先生生前工作的出版社存檔,尤其以《劉著〈中國文學發展史〉修改情況》和《聯繫陳寅恪稿件事》《約稿合同兩份》,應該算是學術著作出版史料上的重要文獻了。
這一本書裏我最喜歡金先生的古詩文評析,當年大多應各種選本之約而寫,雖係命題作文也能自抒己見,一路展讀過來,平實中有洞見,更有隱隱的詩意在。比如他解說周弘讓一首《留贈山中隱士》,「行行訪名嶽,處處必留連。遂至一岩裏,灌木上參天。忽見茅茨屋,曖曖有人煙。一士開門出,一士呼我前。相看不道姓,焉知隱與仙。」以我看來,詩並不佳,金先生卻能宕開辭句,從中道出被我忽略的一種普遍情感:「這首詩把一剎那間,猝然相逢時的內心感受巧妙地表現出來。它是一個過程性的片段,卻包涵一種完滿的而又不可捉摸的境界,使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更加耐讀的是金先生評析《蘭亭集序》,簡直是一篇韻味悠長的學術隨筆,他不拘泥於字詞的串講,而是總體上攬其氣韻,「這篇文章,平實沖淡,略寓蒼涼意味,於東晉文中別具一格。」也不回避其缺憾,「但如錢鍾書《管錐編》第三冊所說『寥寥短篇,詞意重遝』卻是事實。」最妙的是他在文字結尾處看似隨意寫上的一節遊歷見聞,閑閑幾句話令整篇文字境界全出:「一九八九年夏季,我重到蘭亭,見有新發現的『蘭亭古道』,是一個窪坑,面積比一張床略大,下有幾塊磚頭,同遊者不很感到興趣,我卻在夕陽下徘徊久之,也不知羲之他們當年是否由此古道行走?因為近數年經過金碧輝煌裝修的古跡太多了,所以對這條未打扮的古道別有今昔的歷史之感。」
這樣的評析古詩文,是直指文心,如臺上玩月,從容細賞,當然能把古典傳統「活潑潑」地承襲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