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在做生意!」大概一年前,生意拍檔這樣批評我。
我這份人,搵生意還可以,但做生意倒是糊塗;行政會計完全不管,執行也不夠紀律,幸好拍檔分擔了這些苦差,讓我專心對外發展。不過,他的批評,倒不是衝着我的缺點而來。
「你不可以病,不可以放假。公司賣的是你。沒有你這個產品,有支援也沒有意思。」拍檔也不是給我戴高帽;畢竟我們相識十六年,合作也十多年,大家的長處缺點,早就心中有數。
「顧問,從來都是賣個人服務。假如不用我落手落腳,人家為何要讓我從中取利?」一向以來我都覺得力不到不為財;坐享其成的收入,都是偏財。
不過,拍檔的忠告,我也認真思考過:稍有規模的本地同業,通常都是合夥人大師傅找生意,大小通吃,合約到手後,交給廉價勞工做點行貨交差。國際大行,有制度,有交貨標準,雖是流水作業,但勝在有環球網絡,生意長做長有。當然,也有本地同業被國際大行收購,一筆過,收山去享清福自問仍然當打,說收山太折墮。再者,生意未有制度,亦沒有條件被人家收購。
思前想後,有想過自己的身份,應否由中場轉為教練,但又似欠缺了些甚麼。我不怕教識徒弟冇師傅,反而是人才難得。再者,師徒制一樣是得閒死唔得閒病,分別只是多個人分擔,本質上沒有兩樣。
幾年前讀過一本叫《Rework》的書。兩位作者創辦的公司37 Signals,本來是為客戶建立網站,後來演變成一間銷售建立網站程式的公司。服務產品化,也就是services as products,似乎是條出路;老闆責任不在搵客,而是做產品開發。然而,度身訂做的服務,一樣可以繼續,但要有揀擇,不僅要收得貴,而且要當作產品開發來做。
產品成形,接下來就是壓縮成本,多快好省地應市,並且不斷改進更新規格。
現代資本主義,就是如此由精工手作,演進成到大批量生產。賣時間和勞力,不管老闆有沒有空間去病去放假,終歸還是會被市場淘汰。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