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侶凌晨誦經 勢與居民起衝突禪寺旁建住宅 東涌佛門不再清靜

僧侶凌晨誦經 勢與居民起衝突
禪寺旁建住宅 東涌佛門不再清靜

【大嶼山福與禍四之四】
【本報訊】大嶼山佛教文化深厚,但政府銳意在佛門清靜地發展建屋,東涌西的石門甲附近,被劃入五倍地積比率將興建住宅。本來與世無爭的般若禪寺住持釋傳般,與弟子抗爭一年,仍未令梁班子頑石點頭。他指僧侶生活暮鼓晨鐘,凌晨4點的早課誦經,必會擾人清夢。曾因護寺而在東涌擴展計劃公眾諮詢會落淚的法師慨嘆,昂坪寶蓮寺已由佛門清靜地變為旅遊勝地,不想僅餘禪林逐一失陷。
記者:潘柏林

政府銳意在佛教文化深厚的大嶼山大興土木,勢令更多寺廟不再清靜。

石門甲的般若禪寺位於東涌河上游,歷史可追溯至上世紀40年代。2009年由佛教導航精舍接手管理,一年多前寺院驚悉當地納入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第二階段諮詢文件顯示,政府擬於石門甲附近興建住宅,整個東涌西提供15,000個單位,居住人口增至43,000,等於目前東涌新市鎮一半常住人口,加上東涌東發展,政府計劃未來當區總人口最少達25萬人。
禪寺住持釋傳般法師指,政府在寺廟附近發展,勢令出家人與將會出現的居民起衝突。他解釋,寺院僧侶每日凌晨4點做早課,下午4點又有晚課,誦經念佛的聲浪,會影響附近民居的日常生活。他促請發展地帶最少遠離寺院300米,還禪寺一個清靜環境。過去一年,禪寺僧侶和信眾投身抗爭,透過寫信、出席諮詢會等與政府溝通,但至今仍無回音。

【般若禪寺】
寺廟的僧侶抗爭一年,政府仍堅持在寺廟附近起屋。

憂變「第二個天水圍」

釋傳般表示,法師除了修行,平日猶如「佛教心理醫生」,疏導東涌信眾的情緒問題。他察覺大規模擴展東涌隱藏的危機,「我哋不問世事都知幾大問題,東涌信眾嚟禪寺都講出好多問題,搵工唔係搵唔到,近嘅人工又少生活費貴,搵到工作又多人爭,配套又唔完善,再嚟10萬人都幾大壓力」。他指,政府若不解決當地交通、工作和住屋問題,出家人也擔心,東涌會變成「第二個天水圍」。
禪寺現有10多位僧侶常住修行,去年政府舉行東涌擴展計劃公眾諮詢會,女法師定師在發言時激動落淚,她事隔一年仍很激動:「我都想喊,政府官員只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她批評,政府盲目追求發展,忽視都市人心靈空虛,很需要宗教疏導負面情緒,「傷風,醫生可以畀藥調校身體,但心有煩惱,個心好唔開心,可唔可以攞心出嚟畀醫生?醫生可唔可以醫到?」
信眾劉慧指,政府有責任保存大嶼山寺院獨有清靜環境,「住屋當然重要,但唔可以因為住屋完全放棄精神寄託」。她盼望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成員親身落區,感受歷史和宗教文化,才決定大嶼山未來路向。

去年般若禪寺定師法師在有關東涌擴展諮詢會時激動落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