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藝30周年 創新演繹 莎劇混粵劇 表達港人被閹割

演藝30周年 創新演繹 
莎劇混粵劇 表達港人被閹割

【本報訊】英國莎士比亞名劇《馴悍記》,如果加入中國戲曲元素,會變成怎樣的一齣劇?紀念莎翁誕生450年,加上香港演藝學院踏入30周年,其將以大膽創新的演繹手法,讓觀眾融入劇中,反思除了男女間情慾與權力的操控角力,還可以反思今日港人,無論在政治或權力角力,有多少東西被閹割。記者:林社炳

演藝學院內六大學院首次合作,逾300名台前幕後的人員,近日忙於為5月演出的《馴悍記》綵排。中樂學員及樂師敲鑼打鼓,配合粵劇版《馴悍記》男女演員的唱腔;舞台周邊,交織了別的演藝學員,以現代舞蹈、肢體語言和戲劇等元素,表達《馴悍記》觸動觀眾反思的訊息。

反映多層壓力思考

負責劇本編撰的戲曲學院助理講師周仕深說,以中國古代為背景,演繹西方舞台劇,兩者間需要磨合。其中把原於莎劇對話的情節,用粵劇唱戲演繹出來,正好反映劇中女主角在屈服、妥協、馴服多層次的壓力思考。假若她陽奉陰違,男主角將不迎娶她,令她出嫁的夢想破滅;要是完全妥協,卻又有違自己性格。
演藝學院的戲劇學院講師黃龍斌說,糅合中西演藝元素的《馴悍記》,是個艱巨的挑戰,特別大膽把港式文化的粵劇戲曲,融入莎劇《馴悍記》想表達的意味。他說,劇中男主角為要女主角馴服,硬要女主角顛倒日月,否則受到懲罰,是閹割行為。他說,「作為一個香港人,有多少東西被人閹割」。是否正如劇中第二女主角,為了愛情甘被閹割,失去自我、自主權?

給予觀眾想像空間

他將劇本的內容引伸到香港指,有很多涉及政治的夢想,被人閹割的人,面對閹割如何生存。至如港人被閹割甚麼東西,得由捧場的觀眾代入,變成劇中人。他說,文字太主導,透過形體演繹,有更宏觀的思考空間,讓觀眾去想像。例如劇中舞者封口,讓觀眾想像代表甚麼;手掌被壓在地上,又是否代表被打壓。黃龍斌說,莎翁劇作最聰明,是寫給社會不同階層人士觀賞。賞戲之餘,可深層思考,同樣可以很抽離,當作愛情小品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