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兩本外國財金雜誌:《經濟學人》及《財富》不約而同以上海天氣為封面故事,情況有幾惡劣,有圖有真相。更可怕的,是內地傳媒日前從蘭州大學獲悉,最新科研成果顯示,PM2.5中的碳納米顆粒對初次懷孕孕體具有很明顯的損傷作用,造成流產率高達70%。
所謂PM2.5是指直徑小於2.5微米的懸浮粒子,不足一條頭髮粗度的二十分之一,因此極容易吸入肺部更可進入血液,對人體心肺造成損害。今年初,PM2.5數值就達到六級嚴重污染水平,指數「爆燈」。淘寶網上的口罩、空氣淨化器等,今年長期成為銷售榜前列產品。內地大城市空氣差,即使市民習以為常,但健康受到威脅及人口老化下,對醫藥產品需求極為殷切。因此今年坊間多個基金經理,都出來唱好醫藥股,認為受惠中國醫改之餘,亦可從PM2.5中發國難財。
事實上,今年醫改的重點,是要藥廠繼續減價終止暴利,如藥企旗下藥品行列較多外國藥商參與,減價壓力越大。由於國家鼓勵藥企自行研發專利成藥,藥企如有專利藥品,可納入於保護行列,藥品減價壓力較低,反觀以生產大路的抗生素及維他命C為主的藥企,市場供過於求,且外國藥廠佔有率較大,面臨較大跌價壓力。
留意藥企生產項目
在國策有利有弊情況下,醫藥股今年表現十分參差,誠如羅欣藥業(8058)飆升近六成,相反市值逾150億的威高(1066)股份,股價卻瀉超過兩成。
估值上,目前藥股今年預測市盈率徘徊20至30倍,肯定不算平,但如果能押中寶,升幅卻是相當不俗。反觀,如果只是閉上眼,聽到醫療改革或PM2.5好毒為由,胡亂聽冧把買股,到頭來,PM2.5未毒死,你已經輸死。至於邊隻始是最受惠股份,大家不妨由今年股份表現,詳閱年報及實際產銷的藥物分類判斷,哪些藥品是非專利成藥,哪些是醫治呼吸道疾病。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藥,只有你食錯藥。
王昇
本欄逢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