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量多 修復成挑戰

文件量多 修復成挑戰

【本報訊】8,000份歷史檔案,很多有着不同的問題,碎裂、發霉、殘缺、染色、塵污等,一一被送來港大圖書館文獻保護與修復中心,主管周貞德表示,種種問題都有方法處理,唯獨是數量之多,成為中心最大的挑戰。相信未來數年,中心逾10名職員需要與「的近檔案」長期奮鬥。
處理百年文件,未打開文件前,先要完成清潔步驟。視乎紙質,實淨的可以乾海綿輕擦,狀態較差的則放些擦膠碎粒在紙上滾動,產生靜電吸附塵垢。打開文件後,觀察紙質、油墨、書寫墨水等的性質,決定哪種保濕方法較適合。如股票證書類紙質不易爛和墨色不易化開,便可放置較接近濕源(吸了水的紙張)位置,再蓋一張膠片,輕微施壓,短時間內達至保濕攤平;反之要以較遠離濕源,密封慢慢吸收濕氣,使其自然回軟攤開的方法。

用漿糊黏貼破損文件

由於圖書館計劃將檔案供學術研究翻閱,故修復要求毋須達至還原本相,只須做到不會因翻閱而令破損惡化,修復人員會修復裂紋、拼合散落部份和以類近紙張補回缺口,不影響文件內容。
他們使用的黏貼劑為天然澄粉煮成的漿糊,再以篩壓過濾。裂紋位置如有薄薄重叠的紙纖維,便在此塗上漿糊貼好。如重叠太少,便將修復用的薄日本紙一面塗滿漿糊,乾透後裁出與裂紋同形紙條,加水恢復黏性,貼在沒文字的一面,如膠紙般固定黏貼位置。
修護人員Kate笑言心情不好時別做黏貼的修復工作,因為需要極大的專注力和穩定性。她表示,用漿糊黏貼的好處是可還原工序,以備將來有更佳修復技術時,這些文件可重修達至最佳效果。

同一檔案內的兩份文件,左邊一份未修復,右邊則已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