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電影增 內地片商爭崩頭

進口電影增 內地片商爭崩頭

【本報訊】作為全球最大電影市場的美國,其本土電影市場過去10年停滯不前,反觀內地市場則按年以30%增速猛進,晉升至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市場。中國市場前景秀麗,2012年起,美國大製作電影進口內地配額已由20套爭取到34套,各商家已摩拳擦掌準備分這塊「肥豬肉」 。
記者 :周燕芬

即將改名為中國國家文化產業的中國鐵聯傳媒(745),其新任行政總裁、美國製片人李公明接受本報訪問時介紹,北美市場過去10年表現呆滯,維持在每年616億元(人民幣.下同)規模;若中國保持每年30%的增速,預期未來五年,中國市場規模將可等同於首位的美國本土市場。2013年內地市場規模約217億元,進口片市場份額佔42%,國產片佔58%;他估計今年市場約達240億元。

通知期短 限制宣傳

美國進口片可分為兩類,據公司執行董事陳衍達介紹,A類為美國大製作電影,美方可按票房分賬25%,中方合作伙伴則按合約分紅,比例各有不同,如該公司近期間接取得與文化部旗下中藝獨家合作協議,協助為內地引進外國電影,公司可從中收取10%票房收入作為分紅;第二類為細片,每年配額上限為30套,投資者必須買斷於內地播影版權,票房收入全歸投資者。他指如2010年有投資者買入《轟天猛將》,代價只需70萬美元,最終內地票房收入達3000萬美元,回報非常可觀。
引進進口片於內地上映回報雖然可觀,惟李公明抱怨,內地只給予兩周通知期,影片大量的宣傳推廣工作未能做得更好以刺激票房,這點可以做得更好,如在美國市場,通常在電影上映前2至3個月便能明確下來,有時間做足宣傳,票房便能有一定保證。
對於內地觀眾喜歡哪類進口片,香港影業協會理事長洪祖星分析,大致上跟香港觀眾相近,均以科技、科幻、動作和災難片為主,若是文藝戲反應則一般。由於中國市場發展蓬勃,他指美國電影進口叫價亦躍升神速。「例如10年前的《80日環遊世界》,當年叫價只係20萬美元,估計今日起碼要500萬美元。身價升值20倍!」 中國已成為美國以外,叫價最貴的市場。
美國進口電影一直在內地市場很賣座,中國歷來最受歡迎電影為2010年上映的《阿凡達》,票房高達13.5億元;不過,自2012年起市場開始出現變化,當年最賣座電影已改由國產或中港合拍片取代;而歷來10套最受歡迎電影,美國進口電影佔4部(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