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小說《胭脂扣》情節有塘西「倚紅樓」如花相約南北行十二少吞鴉片殉情的故事;「的近檔案」內三份1906年的文件,亦讓人窺看到當年妓寨、大戶人家和鴉片買賣的零星側影。當中包括妓院老闆廖榮用「麗花寨」內裝修家具抵押,以年息高達12厘借貸1,800元的借據。一位「蔡十四太」在1906年存放1萬元到「惠榮康」,文件的英文譯本,稱她為Madame Choy,the 14th.(wife)。
《胭脂扣》寫的是30年代香港,廖榮的借據則立於1906年,並打了50仙「士擔」(厘印,現稱釐印或印花稅)。廖榮名下應不止一間妓寨,借據下款蓋了「聚花樓」的印章,而用作抵押的則是位於皇后大道西405至407號「麗花寨」內的裝修家具;該處現已建成住宅。
借款人馮椿源,與曾任粵東籌餉員的港商同名。中國郵學會年前在港籌辦郵票展覽,展品包括時任籌餉員的馮椿源,於1912年4月致孫中山的親筆信,表達港商支持新成立的民國政府,並建議發行國債,籌集資金推動國家建設。
賣鴉片合法有合約
另外,相信是大戶人家寵妾的蔡十四太,同年存款1萬元到「惠榮康」,獲發收據。收據內容甚為簡單,僅寫上「茲收到蔡十四太寶號通用銀紙壹萬員任由隨時取還不悞此據。」沒有提及利息或其他條件,當年文員月薪僅數元,1萬元款額巨大;若以牛豬肉購買力推算,即約今日的百萬元。
香港開埠初期,遍地供吸食鴉片煙的「公煙館」,直至1931年港府才開始禁鴉片。1906年6月和9月訂立的鴉片買賣合約顯示,Abdoolally Ebrahim and Co分別向位於大道中的「生源號」,出售10箱和11箱印度摩臘婆和波斯鴉片(Malwa and Persian Opium),價格分別為1,000和1,030元。合約更定明,若買方於45日內不提貨,賣方可自行將之出售。
網上資料顯示,Abdoolally Ebrahim and Co中文名稱為鴨都剌利洋行。1842年中國割讓香港後,洋行創辦人隨英國東印度公司來港,創立自己的貿易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