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叫做包庇、護短?看看那位身兼行政會議成員的盛事基金評委會主席林健鋒先生近幾天的言行就知道得一清二楚。
上星期審計署公佈最新的衡工量值報告,對盛事基金贊助的多個項目包括「龍獅節」提出嚴厲批評,指「龍獅節」籌辦委員會向兩個關係密切組織聘用表演人員卻沒有申報利益衝突,承諾可以創辦三千多個職位也完全是胡亂報數,實際創設的職位只得一千八百多個,其中逾400人更是年幼學童,根本不能算是創造了職位。而在審核具體賬目時,審計署更發現很多賬目不清不楚,聘用表演人員的單據、紀錄不存在,用剩的贊助款額不知所終。簡而言之,由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鑑林任籌委主席又辦了好幾年的「龍獅節」不但賬目一塌糊塗,不但成本與效益不相稱,更有明益自己人之嫌。
像這樣涉及利益輸送及衝突的醜聞,公眾當然譁然及關注,以監察政府施政及公帑運用為己任的政黨要求進一步追究,要求執法部門包括廉政公署介入調查不但合情合理,更是負責任的表現。誰知道這位負責盛事基金撥款,負責為公帑把關的林健鋒先生非但不好好檢討自己的過失,非但沒有盡力吸取教訓,反而怪責報道的傳媒不了解事件,怪責到廉署投訴的人是在「擺政治姿態」。難道他認為大家該對不清不楚的賬目默不作聲?難道他認為使用公帑辦活動的人不需向公眾負責?
更可怕的是,被指賬目有問題的那位陳鑑林幾天來都拿不出甚麼合理的解釋,反而越說越亂,越說越糊塗。根據陳鑑林的回應,「龍獅節」創造職位數目大縮水是因為提出的三千多個職位目標只是為了應付旅遊事務署,從開始就有造數成份。他又指主辦機構有支付車馬費予參與表演的年幼學童,已符合有薪職位的要求,所以把幾百個學童當成新創造的職位。
至於在沒有單據下向兩個關連團體聘用表演人員有否利益衝突,陳鑑林則認為必須用相關人士協作才搞得成,又指協辦機構的職員、師傅屬於義工,沒有收錢,所以無任何利益衝突。
究竟那些跟陳鑑林及籌委會有關連的機構有沒有收錢,有沒有拿到實質好處,相信要待執行部門仔細調查後才能確定。但從確當程序而言,找跟自己相關人士或機構辦事是政壇大忌,因為極可能出現私相授受及利益輸送等問題。為了避嫌,即使是政壇初哥或初入職公共機構的人都盡可能避嫌,或至少在作任何決定前申報,並在作決定的會議上避席。陳鑑林是資深立法會議員,對利益衝突問題理應更有經驗,更敏感。可在籌辦「龍獅節」時卻把有關規矩視為無物,又刻意「造數」以爭取項目過關。這些動作實在不能不令人懷疑活動背後是不是涉及見不得光的交易及利益關係。民主黨成員向廉署投訴及要求詳細調查正正是要把事情弄清楚,正正是要防止有人把公帑私相授受。林健鋒不嚴厲要求陳鑑林清楚交代賬目,反而批評向廉署投訴的人,他不是在包庇、護短又是甚麼呢?
親中政團及建制派在香港的畸形政制下佔盡優勢,不但佔據立法會的多數議席,區議會及諮詢組織內的勢力更是一面倒,公眾及泛民主派要制衡他們不容易,要防止他們不按程序、規則運用公帑也非常困難。較早前中西區區議會就出現黑箱撥款的做法,令公眾譁然。若果由具有法定權力的審計署揭發的賬目問題也不了了之,也不能徹底追究,甚至出現公然護短、包庇的情況,那市民及立法會將失去監察公帑運用的能力,親中政團及建制派將可以把庫房變成「提款機」,任意在香港搞「自己友資本主義」。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