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夢莊周:學生歸屬感 - 陳淑莊

蝶夢莊周:學生歸屬感 - 陳淑莊

最近收到一個好消息,我的母校嘉諾撒聖心書院的中學合唱團,在4月1日的香港學校音樂節獲得最高榮耀獎項──優秀中學合唱團獎。這個60人合唱團因為分別在外語組和中文組獲得冠軍而參加4月1日的總決賽,這次她們要在兩個組別唱一首指定歌曲和自選歌曲,而且在沒有伴奏下進行,結果獲得佳績。

我畢業多年仍然緊貼這些訊息,因為我讀中學時的一位同屆同學,如今在母校任教音樂科,而且領導這個奪獎合唱團。這位舊同學的音樂造詣在中學時已備受推崇,她大學畢業後便返母校任教,至今21年。
在一所傳統名校領導合唱團不簡單,因為學生的學習壓力大,還有不同科目的功課、測驗和考試,你要學生在課餘時間抽空參加合唱團,而且風雨不改接受訓練,實在難能可貴。今年學校音樂節在3至4月舉行,但她們在農曆新年後已密鑼緊鼓地為比賽練習了。
這位朋友任教母校多年,大概掌握到名校女生最愛挑戰的道理,要讓她們風雨不改地練習,一定是在外面花錢都找不到的東西。這回舊同學挑選的自選外語歌曲,是拉脫維亞作曲家法斯克斯(Pēteris Vasks)的合唱曲《椴樹》(Liepa )。這是一首難度很高的歌曲,音樂起伏大,節奏時緩時急,而更重要的是,那些歌詞對才十幾歲的學生來說猶如外星文。
於是朋友事先要跟學生詳細講述作曲家的生平、這首歌的創作背景和歌詞的內容。但她說這首歌更難的是無伴奏演唱,不但考學生的音準,更重要的是專注力,幾時放聲、幾時停頓半秒不能錯。在如今資訊爆炸的社會,讓年輕人分心的玩意實在太多,但慶幸合唱團人人一心一意特訓,結果真能脫穎而出。而另一首在中文組別的自選歌曲為《公赤蒲遊戲》,也贏得冠軍。
在公開比賽獲最高殊榮自然令人興奮,但朋友說最感動的,反而是預備比賽的過程。合唱團的學生由中三至中五,許多人最初只當玩票性質,漸漸越來越認真投入,高年級的會照顧低年級的,人人齊心一致提高士氣。這些才十幾歲的學生妹,甚至已懂得做好期望管理,結果贏得比賽時都驚喜萬分。
朋友每次提起她所教的合唱團時都眉飛色舞,我也能想像學生有這樣樂業的老師也應該會再加把勁。一方教得認真,一方學得用心,而學校又能提供環境支援的話,這就成了師生對學校的歸屬感。
問題是如今香港的教育制度越來越畸型,老師兼顧的行政工作越來越多,學生的功課壓力又越來越大,如今連幼稚園都因為地產霸權而朝不保夕。最近在天水圍經營逾20年的德怡中英文幼稚園及國際幼兒學校,明明已願意多付一倍達46萬的月租,但大業主決定將校舍租給另一間出價更高的辦學團體。500幾個幼稚園及幼兒班的學生前景未明,而他們的老師也不知會否飯碗不保。
剛過去的星期六跟這些小孩子和他們的父母示威,看着幾歲大的小孩子說自己很愛上學、很愛學校和老師,我聽着就覺得痛心。學生如能在穩定的學習環境裏,跟隨自己很信任的老師,獲得學校充足的資源支援,就能培養出他們對學校的歸屬感,也有助於建立和發展自己的長處。
而我更相信,這不應該只是名校學生的專利,而是不論任何階層的學生都應有的權利。

一方教得認真,一方學得用心,加上學校的支援,師生對學校有歸屬感,也能做出好成績。

Profile:

淑女、烈女、盛/剩女,顧名思義暫無狂蜂打攪,卻樂得如浪蝶蹁躚於法律、政治及文化藝術。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tanyachancp?ref=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