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上文所述,兩位八十歲的婆婆,由於對身體敏感度兩極化,一位好有警覺性,而另一位好無知兼漫不經意,結果同樣患上乳癌,處境卻差天共地。而今次我要介紹的第三位八十歲婆婆,卻是位腦筋較遲鈍,長期要人照料,卻缺乏家人關心的個案。
這位婆婆由於腦筋遲緩,一直由家傭照顧起居飲食。有次當家傭幫她沖涼時,才見到婆婆一邊乳房,有四分三面積,出現了一堆堆恍如椰菜花的東西,並有潰爛情況。家傭即時告訴婆婆的丈夫,由家人帶婆婆去睇醫生,最後確診是乳癌。
當進一步為婆婆檢查身體時,潰爛的乳房開始流血。還幸癌細胞沒有擴散,只是另一邊乳房有可疑影像,抽組織化驗,亦確診是乳癌,屬零期癌變。而原來潰爛的一邊,則是三期。
由於婆婆年事已高,做大手術要慎重考慮。事關腫瘤太大,如何割除後將剩餘皮膚覆蓋好傷口,是一個大難題。作為外科腫瘤科醫生,會採用乳癌切除整形術,將乳房下邊的皮瓣,移位覆蓋上面的傷口。這種手術在第三世界國家普遍,因乳癌發現較多晚期,我亦有機會觀摩過,今次大派用場。婆婆三期那一邊乳房,做了全切除及皮瓣覆蓋,再加術後電療;而另一邊零期,乳房亦要全切,可毋須再做電療。
如果婆婆有做定期身體檢查,或可及早發現乳癌,早治早癒,不致發展至第三期。事後婆婆家人感到非常內疚,雖然家境富裕,卻忽略了這位腦筋不靈、對身體敏感度較低的老人家,關顧是少了。
只要經濟許可,長者應定期做身體檢查。其次長者或其家人亦要吸收正確的知識,不少人以為女性收經後,便不會患乳癌,這是錯誤的;而女人年紀越大,患乳癌機會越高。歐美等國,為女性提供乳癌普查至六十五或六十九歲,是基於資源上考慮,而並非患癌風險。國際醫學界建議,如果預計未來五年,老人家仍會活動自如的話,便要進行普查,對乳癌具有警覺性。
香港乳癌基金會網址: http://www.hkbcf.org
香港乳癌基金會電話:2525 6033
張淑儀醫生
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