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累積民意,還是消耗民氣? - 李怡

蘋論︰
累積民意,還是消耗民氣? - 李怡

泛民主派5月會搞第二次絕食,隨着政改諮詢結束,結合六四25周年活動,然後到7.1,整個月是泛民的「動員月」。將民意累積到7.1大遊行。泛民準備在遊行後搞一次「民間佔中」。初步傾向「民間佔中」由民陣或學聯領導,7.1遊行後發動千人佔領中環馬路,靜坐至翌日上班時間,或待警方清場為止。
為甚麼會有「民間佔中」呢?難道原來的佔中是官方的嗎?非也。原來的佔中籌劃是戴耀廷佔中三子搞的,被稱為「和平佔中」或「正式佔中」;現在要搞的這個「民間佔中」,是非正式的佔中。佔中還有這樣的雙胞胎,市民恐怕都被弄糊塗了。
發起「民間佔中」行動的香港2020研究總監李永達稱,按和平佔中的時間表,正式佔中可能要到明年才發生,相信市民尤其是年輕人「冇乜耐性等咁耐」,發動民間佔中是要顯示犧牲決心。但年輕人真是沒有耐性嗎?還是不相信發動佔中者的犧牲決心?
佔中都有正式與非正式兩種,不知道搞絕食、搞六四、搞「民間佔中」的這些泛民人士,是否知道媒體也存在兩個世界:一個是單向灌輸信息的傳統媒體,受眾從平面媒體和電子媒體中接受信息,看不到受眾的反應;另一個是網絡的互動媒體,人們從網絡中得到或互傳信息,也對信息作回應。看《蘋果》的紙媒與網媒,就可以看到兩種媒體的此消彼長。從傳統的單向媒體來看,越多曝光率似乎就有越大影響力,但這影響是好是壞,它的社會效果如何,在單向媒體上是看不到的,而在網絡的互動媒體上卻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以剛結束的民主黨絕食來說,在單向媒體上固然累積了曝光率,但從報道有關活動的網上留言來看,與其說是累積了民意,毋寧說是消耗了民氣。絕食活動由於沒有提出具體的政改訴求,沒有設下要政府回應及回應限期,加上參與絕食者回家度宿,網民頗多質疑是「做騷」,而多數市民則對這波絕食漠不關心,與反國教的絕食真是不可同日而語。昨天絕食者胡志偉還在電台中說「市民反應比想像中好」,如果他從互動媒體中看反應,他就會發現市民反應真不知還可以差到甚麼程度。
絕食、六四動員、民間佔中,目的在引起市民對普選議題的關注。我們不必懷疑發動者的動機;但從互動媒體中,我們很難不懷疑這些活動的客觀效果。這種因循往日動作而又沒有具體訴求的發動,很可能使原來支持民主的市民生厭,並由此產生越來越大的冷漠。
回顧2005年就曾蔭權的政改諮詢而發動的12月4日大遊行,現在市民真是冷漠得多了。當年有25萬人參加遊行,事前一位78歲老人在報章刊登全版廣告,上寫一句:「告訴我,我會看見普選的一天嗎?」那次,陳方安生第一次參加遊行;八九十歲的老人也走上街頭。與九年前相比,現在因港共政權上台,中共由暗到明的干預香港內部事務,市民要求民主應該比當年更熱切,何以反而冷漠起來呢?
檢討原因,引領這些民主運動的泛民議員是有責任的。轉折從2010年五區公投民主黨拒絕參與開始,接着政改走進中聯辦談判而後妥協,由此而改變2005年團結一致爭普選的與市民融為一體的局面。其次,是由2003年開始大陸對香港的政經社全面滲透,自由行對香港人生活衝擊,導致香港本土運動興起,但泛民對本土運動卻只是觀望,甚而走向反對本土優先的一邊,他們幫助新移民爭取綜援,反對限制自由行,取態與維護香港利益的市民相反,甚至比中共港共都不如,後者近日也在港人持續反對下表示要對自由行有所限制了。其三,是連年重複過去的抗爭手段,例牌遊行,最近加點絕食,因為沒有具體方案和訴求,重複以往動作讓熱心市民都生出彈性疲乏。這些因素,使人預料到,在未來的「動員月」,泛民越是動員,效果會越是不堪。
香港的民主運動,看來也要像台灣那樣,讓位給新一代了。學民思潮日前公佈的學界政改平等方案,中大學生會會長張秀賢前天在本報的文章令人耳目一新,他說:「你們接受妥協,接受讓步,亦不要以為我們這一代人也會接受,也會妥協。議會失效,人民自救。學界在這香港存亡之秋,定必堅守底線,爭取公眾支持學界方案,令社會大眾明白制度平等之重要性,落實真普選。」
希望在下一代,未來歸根結底是屬於他們的。
( https://www.facebook.com/mrleeyee)

李怡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