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嶼山福與禍四之一】
「從城市郊野的比例觀看,香港擁有豐沛的綠色,那是港人最值得驕傲的資產。祝福香港郊野的永續存在,繼續以其龐然的郊野裹覆自己。」台灣作家劉克襄在其作品《四分之三的香港》自序中這樣寫。
但特首梁振英及其智囊並不怎樣欣賞「豐沛的綠色」,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成員林奮強甚至形容「龐然的郊野」是「醜小鴨」。政府提出東大嶼都會、港珠澳大橋、擴展東涌新市鎮等大計,涉及填海面積3,600公頃,相當於兩個半南丫島。《蘋果》記者走遍大嶼山海陸空,以不同角度了解香港後花園面臨的福與禍。
記者:蔡元貴 譚靜雯 梁德倫
發展東涌恐滅海龍
【本報訊】政府計劃在東涌填海覓地,以容納比現時該市鎮多2.5倍的人口。若計劃落實,東涌人口將會直逼天水圍。保育專家最近在東涌及北大嶼沿海發現珍貴的物種,擔心填海計劃一旦落實,這些重要天然資源將被「活埋」。
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於兩年前開始在大嶼山進行為期18個月的實地生態調查,中心董事程詩灝說,他們在東涌灣河口發現了海龍幼體。「我哋喺東涌灣唔同位置都見到海龍BB,顯示嗰度係海龍嘅主要繁殖場」。
海龍是水體生態質素指標,牠們只在環境條件完整的地點才能生長及繁殖,除東涌灣,中心至今尚未在香港其他水域發現過海龍繁殖場。香港發現過的海龍有九種,在東涌出沒的海龍幼體屬舒氏海龍,雖是常見品種,但程詩灝解釋,牠們須依賴海草生長,而海草床在香港並不多見,牠們的出現,證明東涌灣生態價值甚高。
「海草床本身生態價值極高,佢哋可以抓住海床,為微小海洋生物提供棲息環境,再為較大嘅生物提供食物,形成一個完整嘅海洋生境。」程詩灝說。中心亦進行了釣魚人士的問卷調查,據東涌灣的釣友稱,他們在該處可釣獲黑鱲、鱸魚、紅鮪等高經濟價值魚類。
毀高經濟價值魚類生境
中心又用拖網調查北大嶼沿岸的海床生物,結果發現赤鱲等幼魚。「鱲魚喺日本係好貴嘅魚類,日本人發明磯釣,都係為咗捕捉鱲魚。」程詩灝說,本港仍有天然的鱲魚繁殖場,十分難得,「可以見到,呢啲高經濟價值魚類嘅生境系統都喺東涌灣,如果呢度嘅海洋環境被破壞,將會影響香港整個西部水域嘅魚類生境」。
程說:「赤鱲角有名你叫,就係因為赤鱲傳統以來都會隨水流來到呢度產卵。機場嘅興建已經令赤鱲嘅數量下降,但係仲有,如果繼續填海,就會改變水流,結果摧毀成個東涌灣嘅生境,到時就會好難再見到呢啲高經濟價值魚類。」程詩灝反對在欣澳及東涌灣填海,因為這兩區都發現海龍幼體,值得保育。他進一步解釋:「填海會令水流減慢,東涌灣嘅污染物就會容易積聚,形成死水,不利海洋生物繁殖。」他並指出,如依照政府建議,將東涌人口推高至27萬人,單是假日到東涌灣泥難挖蜆的人數也會激增,對海床破壞性極大。
大嶼山部份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