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安帝劉祜即位之初,史書記載,元年大水;二年大水;三年大水;四年大水;五年大水;六年河東池水變色,皆赤如血。為什麼會連年發大水,最終池水變色呢?史官注道:「是時,鄧太后猶專政。」此說由「大水」得到陽不克陰之判斷,故而有如此結論。
五行中「水」發生變異,最常見是發大水。但水態不同,術士賦予其意義也不相同。水漫京城,預示着後宮或大臣專權;井水湧出,預示着人民遷流;河水溢出,預示着大臣謀反;山崩泉湧,預示着天下有禪讓之變;水化為血,預示着刑罰過重,將有兵起;水變為黑色,預示着國家將喪失土地;河水變清,有「黃河清,聖人生」古傳,預示着有諸侯奪取天下,等等。得到這些結論,往往會與一些史實聯繫起來。上面「鄧太后專權」即為一例;再如北魏年間,就有一次「泰山崩,頹石湧泉十七處。」史官認為,它預示着後來北魏禪讓於北齊。它也使「山崩泉湧」那段預言得到驗證。
總其所言,大水橫流預示着陰氣太盛。怎麼辦?許多帝王曾有遣散宮女舉動,面上原因是「宮女無用,填積後庭,天下雖復盡力耕桑,猶不能供。」更多時候,他們一定會與種種水禍聯繫起來。比如三國時期,東吳陸凱上書景帝孫休說:「今中宮萬數,不備嬪嬙,外多鰥夫,女吟于中,風雨逆度,正由此起。」此中「風雨逆度」,就是在說發大水一類事情發生。
另外,水變色也是一件大事情。尤其是黃河,誰都知道黃河水歷來渾濁,它一旦變清,就會引起世間震動,但評說卻不同。有說是吉兆,正如《易緯.乾鑿度》寫道:「孔子曰:天之將降嘉瑞,應河水清三日,青四日,青變為赤,赤變為黑,黑變為黃,各各三日,河中水安井,天乃清明。」此書大約出於漢代儒生之手,其中最好假托孔子之名闡說觀點。今人讀到這些文字,一定會覺得荒謬,這哪裏像孔子所言呢?但它卻是漢代以降「五行占」重要理論基礎。其影響巨大而久遠,甚至在《清史稿.樂志》中,還有「黃河千年而一清,聖人千年而一生」等字句。
還有人把黃河水變清說成凶兆。漢桓帝去世前兩年中,黃河水多次出現變清。襄楷上書說:「河者諸侯之象,清者陽明之徵,豈獨諸侯有規京都計邪?」後來果然應驗此判斷。還有隋煬帝末年,也出現過類似情況,黃河水多次變清,不久被大唐奪取天下。
《金史》記載,衛紹王大安元年時,黃河曾出現五百里河水變清現象。朝廷為此昭告天下,以為祥瑞。楊珪卻認為:「河性本濁,而今反清,是水失其性也。正猶天動地靜,使當動者靜,當靜者動,則如之何,其為災異明矣。且《傳》曰:『黃河青,聖人生。』假使聖人生,恐不在今日。又曰『黃河清,諸侯為天子。』正當戒懼,以銷災變,而復夸示四方,臣所未喻。」宰相認為這是妖言惑眾,甚至商議要殺掉楊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