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新市鎮 深水埗火劫重生

首個新市鎮 深水埗火劫重生

【記者朱雋穎報道】「深水埗是芸芸舊區中最colourful的,不同時期有不同性格,新的、舊的甚麼都有。」香港歷史研究者高添強興奮道。他流連深水埗20多年,對區內每條街道、每座廟宇的由來與變遷都瞭如指掌,認為香港首個新市鎮就是深水埗。有心人黎穎詩在區內辦展覽,展示街坊們的經歷與記憶,更邀請了高到場暢談深水埗的前世今生。
上周五夜,高添強應邀到通州街246號的深水埗文化館,與30多位熱心人娓娓道來深水埗歷史──由開埠前說起。高指早在1819年,《新安縣志》就有記錄深水埗。開發前的深水埗有座小山丘,名西角山,位置約為現時海壇街天后廟,後來因開路被鏟平了。

1899年的深水埗及西角山,當時水上人會收集農作物,再到對岸的港島販賣。受訪者提供圖片

港英擬劃作基層住宅

1860年中英簽下《北京條約》,位於界限街以北的深水埗屬華界範圍,雖然仍未被英國管治,但開埠後港島發展快、耕地少,須依賴「對面海」供應食物,聚居在西角山下的水上人會沿岸划艇收集農作物,供應到英界的九龍及港島。
至1898年新界成為租借地,政府十分小心處理產權問題,留下很多精細的丈量圖,「透過觀察打鐵舖、廟宇、水井、豬棚等位置,幾乎可將整個深水埗當時經濟嘅生活重建」。當時,港英政府計劃將深水埗劃作勞工階層住宅地,後來又預算將長沙灣道以西至通州街劃為公共用途,建公園、學校、消防局及警署。

1919年北河街及基隆街一帶滿佈商舖及數層高房舍。

現時海壇街武帝廟是1893年大火後重建而成。

最後只建了警署就停止,因1920年代省港大罷工,令港英政府十分不安,故多派兩營英軍來港,徵用新填海而成的土地作軍營。同址在三年零八個月時,被日軍徵用為戰俘營。戰後英軍接收做軍營,至七十年代還給政府,到八十年代又變成越南難民營。
不過說到深水埗大事件,高添強認為,不得不提1891年的一場大火,將原有的市集燒清光,故西九龍在今日看來,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歷史建築,唯一留下的只有海壇街上的武帝廟,雖然也是1893年大火後重建而成,但已是最珍貴的歷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