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本質便是欺騙觀眾。現實社會有多少不是欺騙我們的?只有電影才以欺騙為樂。
影帝張家輝大概拿了兩個獎已經很滿足,在本片不但客串一個奇怪的角色,來提攜後輩如吳彥祖,讓他充份發揮他本來也不俗的演技。一個充滿了歷史遺留下來的心魔警察,在一群在殯儀館做事的壞人搶奪鑽石,經過吳彥祖的佈局,這群人頓時四分五裂,被他手到拿來,卻在這時,他漸漸地知道自己的真面目,埋藏多年的童年陰影終於爆出來。弗洛伊德在我這一欄出現的次數想必是第一名吧?可知他的心理分析學如何對這兩個世紀的藝術和文化產生有多大的影響。
問題是當涉及到一些超現實的謎團時,要欺騙觀眾便得要好好的手法。有幾場戲我都覺得有點不負責任,為欺騙而欺:張家輝和廖啟智這個犯罪集團有場戲是講述鑽石的案件,那時智叔到底跟甚麼人講話?
林嘉華這個角色更奇怪,張家輝這個暴力犯是他多年來追緝希望繩之以法,那麼他這麼多年來追的到底是甚麼東西?空氣?還是林嘉華也有精神病,還是根本就是在追吳彥祖?
《魔警》充滿了不停的動作,不停的懸疑,不停的心理矛盾,不停的人生扭曲和介於正常之間的衝突,娛樂性是一流,林超賢在這方面的功力已不用懷疑,但卻是犧牲了觀眾的智慧來達到的成果。以電影本質來說,不算犯下滔天大罪。可惜我想看的是真正徐步高的魔警,而不是有着過份複雜身世和心理鬱結的,大家蒙混過關的官能刺激。
焚身的殘酷鏡頭,差不多是人類死亡最悲痛的情境,不斷地重複,社會的鬱結已經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這不是甚麼派錢,增加生果金之類的細微末節能夠解決,社會大概要經過重生。
Rage Against The Machine的同名大碟封套是緬甸僧侶自毀的抗爭畫面,這個封面已經成為我恐懼又有點快感的扭曲影像。我當然不是叫大家用這個方法抗爭。而是這部電影引起了我的噩夢,令我覺得吳彥祖的角色一定不會是現在這種人格,甚至會不會加入警隊也是疑問。
撰文: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