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信泰富(267)為應付鯨吞母公司2,800多億元資產的代價,將增發近5.8倍的股票支付,造成極大的攤薄效應。多家券商叫沽唱淡,即使董事長常振明昨向逾200名機構投資者解畫,透露會整合新公司業務,但該股仍跌逾3%至13.86元,較意向配股價仍高近3%。
記者:石永樂 林偉聰
對於股價下跌,常振明昨出席投資者會議後表示,是次收購母公司資產及新公司架構較複雜,故市場需要時間理解,他表示股價一直都有升有跌,更指現時股價較3月底停牌前已上升不少。市場最憂慮的是中信泰富日後配發新股而造成的攤薄效應。瑞銀表示,配股後中信泰富的股數由36.49億股升至249.03億股,按照中信集團已上市公司的市值,及未上市資產平均市帳率1.5倍計算,估計中信泰富收購後每股資產淨值為14.1元。
瑞銀花旗籲沽售
中信泰富計劃先配股集資630億元支付交易部份代價,常振明昨透露,接觸不少投資者均對該公司的發展有信心,並有興趣投資。不過一名有出席昨日會議的基金經理表示,中信泰富日後作為控股公司,估值與資產淨值至少需有逾20%的折讓,加上收購後令負債增加,認為中信泰富計劃的配股有難度。瑞銀亦指,大型綜合企業平均估值較資產淨值一般有25至30%折讓,以此計算中信泰富目標價為10.6元,維持沽售評級。
花旗表示,收購後中信泰富資產淨值可升至11.79元,即現價已有21%溢價,該行又指,保守分析,直至收購交易最終獲批前,維持該股6元目標價及沽售評級。高盛則指,中信泰富為國企改革領導者,有意為整個集團引入管理層激勵制度,如向管理層發認股權以改善營運效率。
另外,中信泰富小股東關注組昨舉行記者會,對於中信泰富收購母公司資產,關注組暫不作評論,但認為事件涉款逾百億元,集團能否追回賠償將影響公司估值,該組亦關注當年須為事件負責的人員會否仍在公司,「管間細公司就蝕百幾億,管間再大啲嘅公司會唔會蝕千億㗎?」,故認為需要向公眾交代案件最新情況。協助關注組的立法會議員涂謹申表示,正研究按新修訂的公司法,由小股東代表中信泰富提出代表性訴訟(derivative action),追討股東損失,現時正研究法律細節,希望幾星期後公佈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