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組合無互補作用

業務組合無互補作用

【拆局】
身兼中信集團及中信泰富(267)董事長的常振明,本身是圍棋高手,昨日以「lose a battle and win the war」(輸小仗、贏大戰)形容今次交易,正是「圍棋十訣」中「逢危須棄」招數。
常振明未闡明放棄的是甚麼,但從中信富泰小股東角度來看,今次交易要承受發大量新股的攤薄效應,以換取一間全港最大的綜合企業(下稱綜企),究竟值不值?

常振明似「棄小保大」

這宗2,850億元的蛇吞象交易,最惹爭議是作價相等市賬率(PB)1倍,常振明解釋不能「賤賣」國家資產,然而中信能否期望投資者「愛國」,並願意「貴買」中信泰富股份,然後成功在香港資本市場籌夠630億元落入母公司口袋,將是常振明目前最大的挑戰。
中信管理層以「新中信」將是全港最大的綜企作賣點。綜企最大特點是「平衡」,旗下業務要具不同特質,以在不同經濟周期互相補位。例如太古(019)的航空業會受累石油價格上升,海洋業務卻同時受惠。反觀新中信的「綜合」只是拉雜成軍,去年87%稅前純利來自金融業,根本無發揮補位作用。
本港兩大綜企和黃(013)及太古(019)PB分別1.2及0.6倍,投資者即使嫌和黃貴,也可選擇太古,仍低過新中信PB 1倍。
中信泰富接貴貨,去達成一個中信夢。常振明這局棋使出「逢危須棄」,看來更似是「棄小保大」,盡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