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童年時坐熱狗巴士,必會衝到上層的車頭位置,把車窗開到最大,邊吹風邊幻想自己正在「揸巴士」。時至今日,「熱狗」已被空調巴士全面取代。要重溫那些年的巴士回憶,只能透過展覽和舊照片。九巴與規劃署在展城館合辦的「城市印象@連繫.從點到點」專題展覽,展品包括在1949年引入、俗稱「烏嘴狗」的丹拿A型雙層巴士,以及45部經典的巴士模型,展期至下月19日。
「想要生活好,要嫁巴士佬」
九巴首席機械工程師沈乙紅指,戰後香港人口急增,九巴於是引入第一代雙層巴士,令載客量增至73人;到八十年代,全港人口增至300萬人,九巴再在1982年引入三軸(六個車輪)的丹尼士巨龍巴士,令車長可伸延至12米,載客量增加至150人,並設三個車門,上落車效率更高,其後連新加坡及英國也陸續跟隨,令三軸巴士成為主流。至1988年,九巴再引入全球首部以引擎驅動空調系統的利蘭奧林比安雙層空調巴士,自此「熱狗」漸漸被「冷氣巴」取代。
早年巴士依靠人手售票。現年64歲的梁一帆,47年前加入九巴任售票員,月入240元,「高過啲PC(警察)」。他笑指,當時更流傳不少歌謠,如「想要生活好,要嫁巴士佬」。車費方面,來回市區平均只需一至兩毫,相等於一個雞尾包的價錢。
梁稱,當年遇上車廂爆滿,部份售票員會「大放生」,放棄收車費;他則較勤力,堅持向車尾每個乘客收錢後,便會示意車長減速,趁機拉開門閘「跳車」,迅速跑到車頭再上車收費。另一位年近80歲的莫頌廉,在五十年代加入九巴任守閘員,負責人手操作閘門開關。每次遇上有人不顧安危,開車後仍死抓車門欲上車,他都堅持頂着車門,要對方乖乖放手,笑指「結果好多人唔忿氣投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