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香港最缺乏甚麼? - 利世民

利字當頭:香港最缺乏甚麼? - 利世民

假期將至,不如來一個無獎的腦筋急轉彎問答。
一,小學課本洗腦式宣傳說「香港地少人多」,這個城市究竟最缺乏是甚麼?
二,「發展」的反義詞是甚麼?
三,東、南、西、北四個方位,那一個最適宜進一步發展對外陸路交通樞紐?
先解第三條。假如有奇人異士真心認為香港陸路交通可以向東、南等方位發展,恭喜閣下用事實證明香港教育制度的失敗。答「向北發展」的朋友,想法四平八穩。不過香港與深圳連接的道路,其實又是否有必要再大肆擴充呢?這不是客觀供求問題,而是主觀的政治考慮。剩下的最後選擇,就是「一路向西」:由大嶼山出發接駁港珠澳大橋。
當然,支持發展陸路交通樞紐,大前提是支持發展。近年香港有種新的社會棟樑,他們自稱保育人士。不過,假如發展是香港的社會文化基因的核心,文化保育又是否同樣珍惜這一份精神?有人說,保育就是反發展,這一點我是不認同的,因為真正保育香港社會文化的人,一定會擁抱這個城市的開放和不斷發展。
在殖民地初期,英國人再不干預香港的經濟發展,有兩件事他們卻十分積極:一,確保商業開放。二,填海造地。在殖民地的最後一天,香港最後一條通過的法例之一,就是保護海港條例。九七後,香港的造地工程停止了,城市的生機也停滯下來。
我們都想將香港變回以往那個充滿希望的城市,但妄想將香港凍結卻不等於有希望。病榻上有個患上了重病的人,自稱保育分子的社會棟樑會建議將病人送進雪房急凍,希望阻止病情惡化;但傳統正面的香港精神,就會說有甚麼問題,便逐一處理。香港市區旅客太多,酒店不足,要找個地方疏導,就找個最不影響民生的地區吧。住宅單位供應要增加,除了提高地積比,就是找新的土地;但是要配合交通社區經濟配套,大家打開地圖一看,似乎剩下的選擇,除了發展大嶼山,也沒有其他。
無錯,香港地少人多,但最缺乏是解決問題的思維。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