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突然宣佈滬港股市互聯互通,連兩周前已洩漏消息的港交所亦措手不及,新聞公佈後才匆匆停牌,反映事非尋常,必有蹺蹊。
表面上,中港股市互聯互通,有利加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由於有關措施容許兩地民間資金雙向流通,中港兩地金融融合的步伐勢必加快,有助大陸金融改革,同時壯大和活化香港的人民幣資金池,在機構投資者(QFII)以外,開通民間資金回流的渠道。
但滬港通具體的運作細節,要在六個月後才可完成,吸取2007年宣佈資金自由行後出現股市非理性亢奮的歷史教訓,具體安排仍未妥當,便急不及待公佈,顯然有實際逼切需要。原因並非厚待香港,而是大陸股市多番改革後仍然疲不能興,在中央不願放寬銀根以免資產價格暴漲加劇地產泡沫危機,同時又希望解決大陸企業資金短缺的困難,引入外來資金刺激股市是可行辦法。
十八大三中全會後,李克強雖然大權旁落,未能出任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但在個人擅長的經濟領域卻大有作為。中港股市互聯互通,可說是所謂李克強經濟學的金融版,與近期連串推出的改革措施,包括成立上海自貿區、引入優先股、擴大人民幣匯率波幅,以及實行混合所有制,一脈相承,都是希望借助市場力量,解決官僚國家資本壟斷造成產能過剩和市場淤塞的結構性危機問題。
事實上,開放改革36年後,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神話已經不再,所謂「中國模式」早已悄悄退出歷史舞台。
中國的經濟發展,明顯已到了經濟學上的「劉易斯拐點」:農村剩餘勞動力逐漸短缺,中國利用廉價勞動力來料加工出口賺取的人口紅利日漸萎縮,經濟開始墮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城市企業因工資上漲利潤減縮,缺乏投資誘引,經濟增長放緩甚至轉趨呆滯是必然現象。近期中國的連串經濟數據,包括出入口貿易、PPI、PMI和M2增幅皆出現下跌或放緩,都充份顯示大陸經濟缺乏增長動力,今年能否維持7%以上的增長,頗成疑問。
中國經濟放緩,社會不穩因素便會加劇,其中失業的問題至為關鍵。單是每年待業的大學畢業生,便接近千萬,處理不當隨時會釀成政治危機。今年又是六四事件25周年的敏感時期,稍有風吹草動,隨時引起軒然大波。以中共外強中乾、色厲內荏和窮得只有錢的本質,不求助於經濟刺激,又豈有他哉?
如果說滬股通對香港有利,那顯然不是炒家可有大炒特炒的藉口。炒A、H股價格差異只炒了一天便無以為繼,炒賣殼股細價股亦趁好消息出貨紛紛爆煲。當然,2007年借資金自由行恒指一口氣由一萬九千點水平炒至三萬二千點水平的狂潮,亦肯定不會歷史重演。真正正面的意義,是肯定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不可取替的地位,以及港股貨真價實的價值。
正如王光亞亦要為孫女來港撲購真名牌奶粉,中港兩地民間資金雙向互流,只會令大陸股民買不到的優質港股變得奇貨可居,在求過於供下節節上升,雖道會有笨蛋會因為「愛國貨」,而北上買入圈錢的A股嗎?
優勝劣敗是顛撲不易的市場規律,因此醒目的對沖基金都會沽有A貨的H股而買入港股藍籌,至於三、四線股A股化則在所難免,因為政治經濟不過是一物兩面,正如自由行大量湧港,附帶無事生非、大吵大鬧的「蝗蟲」,實屬必然。
中港股市互聯互通的政治含義,就是說明中國需要香港,遠遠多於香港需要中國,這亦是香港可以繼續存在的價值和理由。明乎此,該當明白為何中共對佔中行動怕得要死。港人要爭取真普選,還不知所行止嗎?
黎則奮
時事評論員